在数学课堂中以全纳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论文

时间:2021-08-31

  “全纳教育”研究与实践在国际上已成为一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潮,将“全纳教育”理念引入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对于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于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成了教育研究者和教师的普遍共识。但是从实践层面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由思考的主体作用缺失

  《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相关资料统计,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的行为在学生的课堂言语交往行为总次数中占91.3%,而学生提出疑问或者异议的行为比重仅占0.9%。这说明我国初中课堂教学中学生言语交往行为基本上是一个“听师由命”的非自主过程,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活动。教学中,一般是教师提出问题,就马上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正道”,容不得学生有任何的自由思考。

  2.教师的问题针对少数学生,缺乏全体性

  全纳教育认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更加关注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促进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课程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学生为课程而学习。课程与教学必须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但是实际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难度过大,不适合大多数学生学习。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是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的中心思想是: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全纳教育主张在学校中要创造一种关注每一个学生,加强合作,反对排斥人的氛围。并按照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和需求进行教学,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与当新课程理念相吻合。

  也就是说,提倡全纳教育与我们现在开展的素质教育是不矛盾的,并且是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的,也是与现在贯彻执行的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2.问题意识

  对“问题意识”的概念界定,从各种角度提出的都有,形式比较多。而本文中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主要来源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营造的一种问题情境。在教学中产生问题意识的主体是学生。从心理学角度讲:课堂教学中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职责就是为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提供必要的时空。

  “问题意识”并不是简单提出和解决问题,它是学生对数学教学中相对情境作出自觉反映的心理过程,是揭示问题本质的发现过程,是探究和发现问题的动态过程。

三、“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根据“全纳教育”理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数学教学策略如下:

  1.营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参与问题发现,以展现全纳教育的民主化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全纳教育的民主化理念,要反对把任何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要努力促进所有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这就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基础。

  2.拓展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有问题提出,以展现全纳教育的价值观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能有问题可提,使学生有自我满足的价值感。全纳教育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某个人的学习或活动有困难,或对知识的呈现无动于衷,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也是班级集体的问题。因为我们的班级是一个学习的集体,而对于我们的整体学习中感觉有问题的这写同学,是属于我们这个学习集体的一员,应该是我们学习集体中的合作者。

  因此,与我们通常的观念不同,全纳教育的立足点是集体,解决的方法是合作;就是通过与不同兴趣、不同能力、不同技能、不同个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合作,人人都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的提出。做到上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要善于营造使每个学生都有问题提出的空间。

  3.创造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能有问题解决,以展现全纳教育的课程教育观

  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有问题的解决,教师必须创造出对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的问题。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认为,我们的教育原则应该是向所有学生提供相同的教育。并且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是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有问题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支持;要在学生取得成绩和进步时给予赞赏和鼓励。这就要教师善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情绪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有问题可以解决。

  (1)创造悬念式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好奇中有问题解决

  好奇是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如果能将要学习的知识创设到新奇的悬念式情景中,诱发学生产生揭开秘密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在强烈的好奇中有问题能予解决,那将是事半功倍的教学。

  例如,在进行初二(下)《4.4反证法》的教学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中国古代有一个《路边苦李》的故事:王戎7岁时,与小伙伴外出游玩,看到路边的李树结满了果子,小伙伴们纷纷去摘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有人问王戎为什么,王戎回答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小伙伴摘了李子尝了一下,果然是苦李。如果你当时在场,会怎么办?王戎是怎么判断李子是苦的?你认为他的判断方法正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