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文化传承视域下的艺术文献翻译论文(2)

时间:2021-08-31

  3. 3译者应该了解艺术文献的特征

  3. 3. 1艺术文献就是反映艺术本身

  艺术文献泛指与艺术相关的各类形态的资料,具有明显的艺术性。它产生于音乐、绘画、雕塑、舞蹈、电影和戏剧等艺术种类,对这些艺术形式进行记录,反映它们存在的时间和作用。这些艺术文献来源于艺术、服务于艺术、让艺术得到发展和升华。这些艺术文献一旦得以翻译,将为其他民族人们所欣赏,为其他民族文化艺术所使用,其价值将得到延伸。黄格胜的艺术文献种类繁多,从年轻时期的习作,到1985年完成的镐江百里图》,到2006年完成的镐江百景图》等有关文献,从访谈到学术文章,到画展,本身就是艺术、关于艺术、反映艺术。他的所有文献都是漓江画派的代表。黄格胜的《江百里图》是第一幅真正把漓江、把广西的自然地域环境、民族文化特色当作研究对象的美术作品,是“ark江画派”真正的开山之作。2011年,在美国国家图书馆,黄格胜作了题为“中国画历史暨漓江画派”的演讲,是第一位登上美国国家图书馆讲台的中国画家,成为第一个用美国国家版权局书号、在美国出版个人画册、举行首发式并由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中国画家。黄格胜教授的美国之行、对宣传中国绘画艺术,宣传广西文化和“漓江画派”艺术成就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还有在北京等地展出的“家园”画展,这些都是很好的艺术文献资料。这些文献一旦被翻译成其他文字,将对传播中华文化瑰宝、让外国人了解漓江画派的艺术精髓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又例如,漓江画派的另一个实力派成员张燕根2012年10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开作品展,在接受澳大利亚SBS国家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所说的话,在艺术界也很有代表性。他说:我认为艺术创作是很独立的个体行为,很少有人能动摇我的艺术追求,在艺术上我自认为很独立、很自信,所以我的创作风格是一贯的、延续的,是艺术思考和生活体验沉淀的结晶,是艺术家人格品性的外化凝结。这段话反映了一个艺术家对创作的独特见解,是很有价值的艺术文献。

  3. 3. 2艺术文献存在形式多样,包括文字、造型、声音、视频、图片等

  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人类的发展史、人类的文明进程,很大部分是通过艺术文献来记载和传承。文学作品、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等语言艺术,对艺术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了文字的记载,人们对艺术痕迹才能一目了然。澳大利亚岩画上的图案符号,展现了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宗教信仰和生与死的观念。十九世纪录音技术和照相术、电影等的诞生,让很多艺术形式能够以照片和影像记录的形式保存下来。这些都极大促进并提高人们的视听享受,对艺术的发展产生极大推动作用。黄格胜的文献包括绘画作品、访谈录、论文、视频等。黄格胜的主要绘画作品包括《江百里图》、《漓江百景图》、《漓江烟雨》、《老屋纪事》等。其中《江百里图》和《江百景图》都有很多英文翻译和评述。有关他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许多评论家己有评述,例如苏旅的《漓江画派的审美特征与艺术风格》(《广西日报》2007. 03. 02),左剑虹的横格胜的艺术之路》(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09月)。《黄格胜的艺术之路》的英文版己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因此,要完全展示黄格胜的艺术成就,需要译者多方搜集材料,多方位翻译其艺术文献。

  3. 3. 3艺术性与文学性并重

  文学性是综合艺术的基础。(彭吉象,2006:214)很多艺术文献作品本身就是文学作品,例如史诗、戏剧、电影等作品。荷马史诗是产生于希腊的世界性长诗,这种叙事性长诗有一人说唱,不断重复,犹如交响乐一再出现的弦律,给人一种更深的美的享受。2004年美国人根据《荷马史诗》制作了电影《特洛伊》( Troy),获得巨大成功。美国人彼得·斯通依照文献记载和非凡的艺术想象力,把泰坦尼克号的故事搬上银幕。电影《泰坦尼克号》不仅在欧美获得丰厚利润,还在包括中国观众在内的各国观众中产生泰坦尼克效应,让多少青年男女追求泰坦尼克式的爱情。中国木兰从军的故事,国宝熊猫等都被美国人从艺术文献中得到灵感而进行艺术创作,最后以动画片形式呈现给观众。艺术文本中的词汇往往具有隐义、转喻义的功能,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义上,特别是在有相当宗教意味的少数民族曲艺或戏曲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避讳某些特定的词,往往会用另一些日常词汇来替代。如果不理解特定语境下的避讳词和替代词,我们的翻译就会出问题。民俗学者王光荣在一次研讨会上,就曾提出译本需注意末伦曲艺中涉及到的特定用语。比如“下楼梯”是“姑娘出嫁”之意;“出堂”则为“袖子短”是能力差的隐语;至于“大哥”之意,实际上与骂人话同。现在广西在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时推出“侗族大歌”,有人想当然地认为壮族也应该有大歌,随之兴冲冲地命名为“壮族大歌”,结果让壮族同胞哭笑不得,因为壮族同胞宁愿称之为‘壮族小调”。可见,在民族翻译中,必须结合词汇的具体使用语境来阐释。想当然,就会闹笑话。我们的传统国画,除了画法和画的构造以外,题字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题字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表现了作者的文学内涵,这部分也是艺术文献翻译的重要内容。黄格胜文献中,特别是画中的题跋,除了传统的绘画艺术,还有书法、诗词等。例如《江百景图·长卷》的《占镇流芳》画卷,在题跋中出现了顺口溜“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黄格胜,2006:古镇流芳)这一顺口溜既押韵、工整,在语法上又运用了比喻等手法。我们可以试着这样翻译:

  When besieged by soreness recall the Long March’sdistress;and as you kneel under the strain rememberthe old revolutionaries pain.

  这些都要求译者在了解艺术家所处环境、有何心境的基础上,具有很深的文学修养,才能翻译出原味。而张燕根的《天堂之蛋》(木雕,比利时,2002) ,《听》(花岗岩,南宁民歌湖,2011)、《海巢》(不锈钢、陶,澳大利亚悉尼,2012),犹如高尔基的梅燕》,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性。4总结  文化的传承要求艺术扮演重要角色。艺术文献翻译是不可或缺的,它是艺术与翻译的有机结合。除了艺术家绘画技法的表现和笔墨颜料等绘画材料,语言的表述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理论的概括和技法的描述,所以译者必须选择充足的、具有价值的、有鲜明代表性的艺术文献再现源语。这些艺术文献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在本民族人民当中得到普遍认可,许多人己经借鉴其作用。这些艺术文献不仅在本民族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其他民族中也急迫需要。因为只有各民族的艺术相互交融,艺术家们才更容易找到新的灵感,才能造出新的艺术作品。只有这样,艺术文献翻译才具有意义并实现可用功能。为了完成翻译,译者需要具备较深的艺术、文学修养,充分了解源语和目的语言的文化艺术背景及所译文献涉及的艺术知识及人物关联,以便使译文达到“信、达、雅”的标准,为文化艺术的传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探究文化传承视域下的艺术文献翻译论文】相关文章:

1.浅析文化视域下的声乐艺术论文

2.和谐翻译视域下的翻译主体间性解读论文

3.新媒体传播视域下的体育文化交际论文

4.“场”视域下的课堂与学习论文

5.文山水傣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探究论文

6.跨文化视域下艺术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论文

7.文化艺术角度下的人类感官意识影响论文

8.文化语用预设下《黑氏》乡土文化的翻译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