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要成为幸福教育的重要渠道,必须以积极心理学为统领,按照幸福教育的指向建成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通过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指向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积极心理咨询建设、积极心理学教育的社会实践建设,可使其成为幸福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开展心理学意义上的幸福教育,是避免幸福教育滑入抽象教育窠臼的重要途径。目前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能够承担起大学生幸福教育任务且具有心理学背景的教育途径,毫无疑问的是心理健康教育。
然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是无法全面胜任幸福教育的。因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主,以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修复为着眼点的教育。尽管它在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和心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消除心理困扰和痛苦,提高心理疾病患者的幸福感和适应能力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毕竟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教育,如果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高度、从幸福教育视角去审视,其不足与局限是显见的。这种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主的教育无法满足广大正常学生求发展、求幸福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成为幸福教育的重要渠道,就必须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按照幸福教育的指向建成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修正、补充和发展。所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挖掘、培养个体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吸收了积极心理学的成果,它是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统领的。[1]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主要着眼于建立积极情绪、积极个人优势、积极组织,它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关注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重视人类幸福、快乐、满意和发展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优势与幸福的心理学科,可以说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幸福教育理论,以其理论为统领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重构,可以建成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指向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指向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简言之,就是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服务方向、以积极心理学为统领、以培养幸福品质和心理健康素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指向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既突出了幸福教育的主题,又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进行。首先,积极心理学关注和发展人的积极品质,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是用积极的思维和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其次,提高幸福感就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因为幸福感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正面的、核心的、重要的指标,[2]幸福感水平高,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最后,积极心理学虽然强调研究人的优点与幸福,但也研究和治疗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并将其作为提高积极品质和幸福感整体工作的一部分,它通过发展解决问题,通过快乐化解烦恼,通过进取防治退步,通过成功防治失败。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等。建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不仅要拓展课程、咨询途径的教育内涵与功能,而且还应构建社会实践途径。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途径建设
(一)课程教学目标建设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建设,应围绕“培养幸福品质和塑造健康人格”展开。幸福品质是人们感受幸福的一种素质基础,[3]它包含了幸福观、乐观精神、面对困难的良好心态、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怀等极其丰富的内容,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而健康人格则既内含了幸福教育的高层次目标,又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健康人格不仅是获得幸福的人格素质,也是人的心理健康、人格各要素和谐发展以及创造个性形成的体现。就幸福品质与健康人格的关系而言,健康人格是内涵更为丰富的系统,健康人格包含了幸福品质,幸福品质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幸福品质与健康人格又有区别:幸福品质是指人们获得幸福的必备品质,着眼于幸福基本素质,属于一般幸福品质,它虽然从内容看属于健康人格系统,但由于其研究角度不同,幸福品质的概念系统与健康人格是不同的;而健康人格是从人格角度提出的概念,着眼于人的整体健康素质,内容上健康人格既包含了一般幸福品质,又包含了高层次幸福品质(如创造性品质等),还包含幸福品质未包括的心理健康素质等。正是由于两者的区别,同时为了突出幸福教育指向,我们把幸福品质作为独立的要素与健康人格并列于教育目标中。
依据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其课程的教学目标从低到高可分为三个层次:初级目标,消除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消除获得幸福生活的心理障碍。中级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健全心理机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幸福观,增强幸福的敏感性和信念,培育幸福品质。高级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重点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造个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以发展性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为主,兼顾初级目标,实现三级目标之间的有机统一。
(二)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依据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可围绕五大主题展开,即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其中,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是人们用于自身发展的心理发展资产,而“积极优势”代表个体的智能资产,“积极情绪”代表个人的.情绪资产,“积极关系”代表人们的社会资产。当人们运用这些资产去应对发展挑战时,除获得成功外,还会遭遇挫折。这需要“积极应对”的韧性,“积极成长”的自我效能、行动能力与自决能力。
其中,“积极应对”是以诊断治疗心理问题的传统心理学的衔接处;“积极成长”是体现帮助人们追求幸福、开发潜能的积极心理学的汇集口。把五个主题展开,就可以形成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树立积极幸福观、增加幸福沉浸体验、优化生命情感、树立自尊自信、充满乐观希望与幸福信念、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提升自我效能感、增进心理健康与培育幸福品质、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其中学会积极应对可包括心理问题的消解、心理障碍的减少以及提高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等。这就使得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了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指向,以发展性为主导,以积极心理学为统领,同时又包含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
(三)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与建设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体验课程,应实现课堂教学方式从传统的单向知识灌输向积极教学方式转变,用积极的教育理念统领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建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积极的学生观,用积极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建立积极的课堂互动关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建设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课堂教学结构。
建立情感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方法。积极情感体验是幸福品质与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应是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教师要以尊重、关怀、真诚、亲切、积极关注的态度,营造信任、积极、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积极情感体验中。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情境描述、图片展示、视频动态呈现和表演等方式创造情境,包括创造教学的认知情境、活动情境和对话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实际情景、模拟情景或想象情景中去体验、思考和分析,进而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积极心理反应,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在体验中提高认识、提升感受能力,积淀积极情感、优化情感素质。
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组织与建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课堂活动是其重要教学方法。教师必须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带动学生的心理活动。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积极心理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心理活动,在心理活动中生成知识、能力、情感,产生感悟。课堂教学活动,应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目标和内容,活动内容要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活动形式既要有利于活动目标和内容的实现,又要合符学生活动的形式需求,通过组织角色扮演、演讲、辩论、讨论、心理剧、游戏和实践操作等活动形式,使学生产生深刻体验,在体验中获得领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组织与建设,使课堂活动成为学生的幸福体验和心理成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