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琵琶乐创作论文

时间:2021-08-31

  导语:琵琶,是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现代琵琶乐创作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现代琵琶乐创作

  〔摘 要〕“琵琶”两字在东汉时期的典籍上确已存在,它是中国早就有的乐器。中国土生土长的是直项琵琶,来源于“弦鼗”这种非常古老的汉族奏膜鸣乐器。在唐宋以前,“琵琶”也是各种弹拨乐器的总称。从汉代到南北朝,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内地,它与直项琵琶相互影响,在两种琵琶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形制,“琵琶”亦成为此种乐器的专称。

  〔关键词〕中国琵琶 直项琵琶曲项琵琶 相互影响

  “琵琶”是一种世界性的乐器,在许多国家都存在。而琵琶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是我国唐宋以后,在两种琵琶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形制,“琵琶”一词亦成为此种乐器的专称。

  尽管现今对中国琵琶的起源及发展的许多研究,可散见于各类著述之中,但从历史的角度考虑,笔者仍然认为其并不那么系统与专业,其中某些观点仍有商榷的必要。例如,中国琵琶何时起源?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的《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这应该是不准确的。因为音乐无国界,琵琶作为世界性的乐器,中国和外国都有,必然有相互影响的过程。本文之所以提出“中国琵琶”,就是认为,琵琶起源的研究为什么众说纷纭?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分作为研究对象的琵琶,是东亚的、西亚的,还是中国的,如果不加以区分地去进行研究,是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的。

  一、“琵琶”得名全是中国味

  中国音乐史上,从骨哨、骨笛、埙、陶、钟、罄、鼓到琴、瑟、筝上千种之多,其中琵琶就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最主要的乐器之一。早期的琵琶实物虽然至今未发现,但“琵琶”两字在东汉时期的典籍上却已存在。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有“琵琶”两字,是连在一起又分别解释的:“琵,琵琶乐器,从珡,比声;琶,琵琶也,从珡,巴声。”即是说,琵琶是一种乐器,“琵琶”两字的字形都采用“珡”作边旁分别采用“比”“巴”作声旁。

  东汉刘熙的《释名·释乐器》:“批把,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

  同是东汉的应劭在《风俗通》卷六《声音·批把》中也有记载:“此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批把,因以为名。”“以手批把”,还是说它是因演奏动作而得名。

  以上记载说明,至迟在东汉,琵琶(批把)已经是很普及的乐器。之所以称为“批把”,是因为“批”字有手击之义。例如,《左传·庄公十二年》就有:“(宋万)遇仇牧于门,批而杀之。”“批把”应是“琵琶”的初名,从动作上很形象。魏晋时,因“批把”二字音同“琵琶”,许慎对“琵琶”两字的解释更让人接受,况且“珡”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加之以“珡”作边旁的乐器早就有琴、瑟等,与琵琶有类似的方面。故根据后人的用字习惯通写作“琵琶”,从而沿用至今,可见琵琶已有约二千年历史。

  由“琵琶”的得名全是中国味可知,它是中国早就有的乐器;当然,以“琵琶”为名的乐器在古代中国并不指现今的琵琶,而是各种弹拨乐器的总称,它在以后的发展中也确实受到了“胡中”乐器的影响。这些将在后文中进一步论证。

  二、来源于“弦鼗”的琵琶

  现在的琵琶,指的是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是这样。现在的琵琶是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的。而直项琵琶来源于“弦鼗”,它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古乐器。

  直项琵琶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这在史料上是有依据的,因为晋人智匠《乐录》就明确说:“琵琶出于弦鼗。”这在《初学记》、《琵琶赋》等典籍中是有记载的。《旧唐书·音乐志二》:“琵琶、四弦,汉乐也。初,秦长城之役,有弦鼗而鼓之者。”清毛奇龄《西河词话》卷三五:“三弦起于秦时,本三代鼗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弦鞉。唐时坐部多习之。”关于中国琵琶的最早产生者,世人多以为即“秦汉子”,也就是杜挚所说的“弦鼗”。据晋人傅玄《琵琶赋序》:“杜挚以为嬴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唐人虞世南《琵琶赋》也说:“闻诸前志,寻斯乐之所始,乃弦鼗之遗事,强秦创其滥觞,盛汉尽其深致。爰有达人演兹奇器,参古今而定制,拟神明而摅思;慰远嫁之羁情,宽绝域之归志。”

  从上述记载可知,直项琵琶的出现是在秦朝,劳工们修长城之余,为解劳役之苦,在“鼗”上加弦,改摇动击鼓发声为弹弦发声,故称为 “弦鼗”。这可以说是中国琵琶的雏形。

  “鼗”是何物?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奏膜鸣乐器。小鼓下端设一手柄,鼓的两侧有绳槌,绳端系木丸,摇动手柄,两耳槌甩击鼓面发音,俗称“两耳鼓”、“播浪鼓”。“鼗”多在历代宫廷采用,也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

  “鼗”的起源很早。明代王三聘《古今事物考·武备》说:“鼙,《内经》曰玄女请帝制鼓、鼙,以当雷霆,是则黄帝制之,以伐蚩尤也。”《吕氏春秋·古乐》说:“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有倕作为鼙、鼙、钟、磬,吹苓、管、埙、篪、鼗、椎钟。”明代张岱《夜航船·礼乐部·律吕》说:“禹作鼗等小鼓。”不论黄帝、倕,还是禹发明了“鼗”,都只能说它的起源非常早。

  到了汉代,汉武帝为了联络乌孙共同抗击匈奴,于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嫁给乌孙昆弥。傅玄在《琵琶赋序》记载说:“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之象也;盘圆柄直,阴阳之序也;柱十有二,配律吕也;四弦,法四时也。以方语目之,故云琵琶”。他认为,这样制成的琵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直项琵琶的形制了。傅玄还说:秦劳工修长城发明“弦鼗”、汉乌孙公主下嫁发明琵琶,这两种关于琵琶起源的传说,“二者各有所据,以意断之,乌孙近焉。”据记载,汉代的直项琵琶是一种圆体、直项、四弦,因以手推却乐器,进而成为所有弹拨乐器的总称。此时的圆体、直项琵琶,无论长柄、短柄,体大、体小,弦多、弦少,一律称“琵琶”、“直项琵琶”或“秦琵琶”。 直项琵琶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阮咸”。晋以后的一些朝代,干脆将琵琶称为“阮”。其实,“阮咸”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阮籍的侄子,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他有两个特点,一是行为上的旷达不羁,二是音乐上的细致入微。由于他对琵琶的制作和演奏都很在行,所以琵琶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

  总之,作为中国琵琶的起源是:秦时已有长柄皮面圆形音箱的琵琶,名“弦鼗”。秦汉以来不断改进,发展为阮咸、秦琴、三弦、月琴等,包括圆形音箱、梨形音箱、曲项、直项等多种形制。在秦汉至唐代,“琵琶”为我国多种弹拨乐器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