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发展,推动了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日渐成为提升组织竞争力的催化剂。20世纪70年代中期,知识管理开始应用于企业界,企业通过对知识资源的管理,获取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其成效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20世纪90年代后期,“知识管理”开始成为管理学研究的新领域。2000年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在其公布的《学习社会中的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intheLearningSociety)报告中指出:知识传播与应用程度在教育部门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索知识管理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学校知识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知识分为被物化了的显性知识以及隐含于个体经验中未被编码或表述的隐性知识两类,因此就其管理而言,分为显性知识的管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为使组织知识发挥最大效用,达至组织财富的增加,组织知识管理即指对组织的知识资产、知识设施、拥有知识的人员及知识创新过程等进行有效管理,强调知识的获得、积累、分享与创新。虽然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源引于企业管理的理念,但学校作为知识传承、创新与传播的知识型组织,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同样面临着适者生存的优胜劣汰机制。因此,有效的学校知识管理就成为学校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那么,何谓知识管理呢?这里认为通过对学校组织知识的积累、组织知识个体化以及个体知识创新和个体知识共享过程的有效管理,使学校隐性知识不断显性化,知识积累持续增加和更新,以增强学校实力,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即为学校知识管理。学校知识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学校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以及对学校人员的知识管理。学校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重在积累、更新及共享,使其内化为学校成员的隐性知识。然对学校人员的知识管理则侧重于个体的学习、反思、创新与分享,旨在将个体的隐性知识外显化。学校知识管理在推动学校及学校成员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首先,学校知识管理可以加速知识在学校、学校成员,特别是教师之间的流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可以增加并更新学校知识,实现学校与教师的双赢;其次,通过个体知识的外显化可以更好地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激发教师教育教学及为学校奉献的热情,有效防止教师职业倦怠;同时,知识管理可以更好地融合集体智慧,发扬团队精神,提高学校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并能有效防止由于员工离职而造成的知识流失,进而保持并提升学校竞争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大环境。
二、学校知识管理现状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被引入学校管理的时间并不长,尚处于摸石头过河的探索与尝试阶段,无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在学校管理系统中知识管理模块多局限于图书资料购买、校园网络建设等可视化领域,在知识管理的实施推广过程中仍存在多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
(一)知识管理定位不清晰
由于学校知识管理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可供借鉴使用的理论体系或公开流传的经验表述,致使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对知识管理概念的界定模糊。学校知识管理主要集中于已经编码化了的文化知识的管理,而没有意识到个体的经验、品格等内隐知识也是知识管理的范畴,对学校知识管理缺乏系统化认识,定位不准确。同时,由于管理者自身认知的有限性,使得学校知识管理在管理实践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推动学校知识管理的制度及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学校知识管理仅停留在喊口号、摆样子的表面形式,并未取得实质性成效。
(二)知识组织丧失独特性
学校自身作为知识生产、传播与创新的知识型组织,推动知识共享与交流,实现知识增值本应是其提高教育教学、科研及行政后勤管理的杀手锏,是区别于企业的独特性所在。但在目前的学校管理实践中,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所有职能部门均将上级教育部门下达的教育教学目标奉为宗旨,以应试为导向,以升学人数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绩效的'主要考评目标。以迎接上级监督检查及办学模式达标为治学动力,学校自身的教育理想逐渐地湮没于这种长传下达的政令教育体制中。
(三)学校成员认识不到位学校知识管理的本质是对学校成员的管理。
学校成员认识不到位主要是指学校领导及教师对学校知识管理里的认识有失偏颇。学校领导以完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任务为己任,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求稳,缺少改革、冒险与创新的精神,忽略了有效知识管理对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性。教师虽是知识的主要拥有者,但对教师个体而言,其主要以完成学校升学任务为教育教学目标,将备好课、上好课,保证学生考出成绩作为其为师的职责,缺少以知识管理的视角认知集体备课、教研观摩活动等的意识。基于此,我们认为教师的价值已沦为完成教育任务的工具,而非人类知识交流、共享与创新的主体。
(四)学校知识共享有障碍
知识管理的核心目的是知识的创新,而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是创新的前提。学校作为典型的学习共同体,其一切服务于学校发展的知识都应纳入知识的流动体系之内,成为知识创新的前提。然,学校知识共享机制的创建仍受制于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观因素有:一是教师出于个体利益的考量,为保持个人的竞争优势,保留和独享个体的创造成果,不愿进行知识共享;二是由于教师谦虚的个性,使其低估了自己创造成果的价值,从而错失了知识共享的乐趣;三是传统文人相轻的观念,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缺少对自身教学经验的反省和向他人学习的自主意识,忽略了知识的积累、共享与创新。客观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学校领导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重视不充分,没有创设知识交流共享的良好环境,同时针对知识管理的制度建设和激励措施不健全,且未落到实处;其次是良好的社会风气及相互信任的良性人际关系尚未形成,使得知识产权的认证与保护问题成为阻碍知识共享的一个重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