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财政投入绩效及差异论文

时间:2021-08-31

  段分别制定财政投人绩效评价指标。从学者们关注的学段上看,以基础教育尤其义务教育为重,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较多?,学前教育财政投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成果则相对较少。

  目前,学前教育财政投人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梳理现有政策措施,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如桂磊(2004)分析了倾斜性分配体制下学前教育财政经费对不同幼儿园质量提升作用的差异?,佘宇(2013)对比分析了成都市和南京市学前教育政府补助政策及其效果[14];另一方面是通过构建学前教育财政投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如王水娟和柏檀(2012)采用Pasto方法确定学前教育投人产出指标,并以江苏省51个县为样本进行评价,发现学前教育财政投人效率整体都很低[15],王敬(2012)分别从投人、耗用、成果三个方面设计了幼儿教育财政投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9]。

  不难发现,已有学前教育财政投人绩效评价研究成果较少,且现有学前教育财政投人绩效评价指标聚焦教育财政投人和产出的过程与结果,虽然能够清楚地反映教育财政投人的效率,却都忽略了学前教育的幼儿园、幼儿和教师三个主体的获益情况,使得评价指标体系内在逻辑维度显得单一。因此,本文综合教育财政投人过程和效率线索,以及学前教育的幼儿园、幼儿、教师三大主体线索,构建学前教育财政投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功效系数法,对我国2010年至2012年的学前教育财政投人绩效进行评价,并进行2012年城、乡学前教育财政投人绩效横向比较,有助于对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人情况进行更加全面准确地考察,进而促进学前教育财政投人效率的不断提高和效果的持续改进。

研究方法及指标构建

  (一)功效系数法

  功效系数法是一种评价财政支出绩效的定量方法[16],要求对每一项评价指标确定满意值和不允许值,计算各指标实现满意值的程度(单项功效系数),再通过加权平均计算评价对象的综合功效系数,据以对被评价对象进行总体评价。功效系数法针对各指标设置标准值范围,并根据指标实际值在标准范围内所处位置计算得分,能够消除由于计算单位不同对评价指标造成的影响[17],在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分类评价指标值相差较大情况下,能够减少误差,客观反映绩效状况。本文旨在了解2010-2012年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人总体绩效状况,不涉及多主体之间绩效比较问题,因此采用功效系数法设定学前教育财政投人绩效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较为合适。

  功效系数法在应用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单项得分的满意值和不允许值的确定难度大,实际操作中一般以历史标准、计划标准、定额标准、平均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等作为设置标准?。总体而言,在对不同主体之间的绩效进行横向比较时,评价指标的满意值可以采用全国或地区同行业该项指标的平均值;在对同一主体不同时期绩效进行纵向比较时,各项评价指标的满意值可以采用评价主体某一固定期该项指标的实际值。

  (二)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学前教育财政经费投人指标

  学前教育财政经费投人由经费来源和经费支出两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都包含规模指标(即总量指标)和比例指标(或人均指标)两类,共计9个评价指标。

  (1)幼儿园教育经费来源。规模指标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和基本建设拨款。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

  费能够反映幼儿园财政教育经费的直接来源。基本建设拨款是幼儿园用于进行校园建设、校舍改善等的直接财政经费。比例指标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是幼儿园教育财政经费的总额指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能够体现对幼儿园财政教育经费投人的重视程度。

  (2)幼儿园教育经费支出。规模指标包括教育经费支出和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教育经费支出是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和基建支出两部分的合计,反映幼儿园教育经费支出的总体规模。生均指标用于反映教育经费在幼儿身上的投人程度,从幼儿的角度衡量教育经费支出情况,包括生均教育经费支出、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师均指标用于反映教育经费(主要是教育事业性经费)在教师身上投人的程度,从教师的角度衡量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情况,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两项。

  2.学前教育财政投人的产出指标

  学前教育财政投人的直接效应在于改善幼儿园办学条件,提高幼儿园师资水平,以及提高适龄儿童人园率。因此,学前教育财政投人的产出指标由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普及程度三方面构成,共计13个指标。

  (1)幼儿园办学条件。办学条件从幼儿、教师、幼儿园三个主体分别评价。其中幼儿指标包括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在园人数)、生均数字资源数量(数字资源数量/在园人数)。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数字资源数量等条件改善的最直接获益对象是幼儿,因而选择用生均指标对上述方面进行评价更具有现实意义。教师指标包括师均行政办公用房面积(行政办公用房面积/教职工人数合计)、师均教师办公室面积(教师办公室面积/专任教师人数)。行政办公用房是教职工共同使用,而教师办公室主要为专任教师使用,因此,在进行指标计算的时候区别考虑。幼儿园指标包括新增校舍面积和危房面积,分别能够从增量和总量上反映幼儿园办学条件中校舍改善情况。

  (2)幼儿园师资力量。幼儿园师资力量从规模和结构两方面评价。规模指标包括师幼比(专任教师人数/在园人数)、教职工人数合计。其中,师幼比指标用于体现每个幼儿可以享有多少专任教师的指导,是评价幼儿园师资力量的关键,在其他各学段的学校师资力量评价中都是核心考核指标。结构指标从学历和职称两方面反映幼儿园师资水平,包括大专以上学历专任教师人数、高级职称教师人数(中学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小学高级职称教师人数)。

  (3)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学前教育普及程度通过学前三年毛人园率、在园人数、幼儿园数三个指标反映。其中,毛人园率反映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普及状况,在园人数反映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规模状况,幼儿园数体现学前教育普及的条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