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意识和信息素养。”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应该体现出信息文化作导向、信息处理作基础、信息问题解决作关键及信息交流作根本的四者相互联结的整体。相应的体现信息素养的教学案例的设计应具有以下要点:是有利于促进学生技术能力提高的、是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
一、案例素材内容
素材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在《信息的集成与交流》时,语文教师在Blog中留下了《我与地坛》的作业:“查询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并想想他是如何来表达母爱的?”指导学生访问Blog并在网络情境中圆满解决问题,最后信息技术教师和语文教师再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学科之间的联结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又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案例的设计不必拘泥于章节范围,在应用软件上尤其如此。在文本信息加工一节中强化训练好Word技能,如字体和段落设置、插入对象设置、打印设置等。那么拓展以PPT或是Blog的形式展现Word作品的编辑都不再是难题。素材的选择上应突出情感教育的内容。例如,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章节中补充有关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内容,在《多媒体信息加工》章节中介绍我国2005年海信第一块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产业化数字视频媒体处理芯片的内容(虽然该技术远远落后于欧美日韩等国,但在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史上终究是一大突破),使用和尝试WPS软件了解国人在IT业所做的努力与尝试,通过计算机专家的趣闻轶事、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深入研究的兴趣,使用Baidu、Google、当当、淘宝等商业成功案例拓展学生视野。介绍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关系到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学科。
二、案例特点
教学案例应该具有趣味性。若教学案例的设计停留在一个陈旧模式和墨守成规的水平上,就不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在新时期的`教学特点,况且这样的“理”难以入耳,焉能入心。因此,教学案例的设计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为主线,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整体了解和认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归纳并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教学案例应该具有创意性和启发性。现代中学生是社会转型期的新兴一代,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这个特点,我们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上应该注重启发性。例如,各种软件中都存在一些共性的知识,如菜单栏的操作、快捷键的使用等。总结这些共性知识能够使旧有知识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发挥作用———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软件(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学习中去。因此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上应体现出创意性。如《图形图像的加工》结合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和体育明星合个影———教师给素材和使用指导说明文件,实现小组讨论。又如在学习完信息的加工和集成之后布置如下小组作业:制作介绍扬州的WORD/PPT/HTML或宿舍文化为专题的FLASH/PHOTOSHOP文件。从素材的收集到作品的发布全部由小组合作完成,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曾有人说21世纪初是眼球经济时代,图形图像技术迅猛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在《图形图像的加工》中创意婚纱秀、网络恶搞楚留香等都是比较好的教学案例模板。这些带有启发性的教学案例一方面开拓了学生视野,另一方面也培育了学生的人文观。如图形图像的设计介绍Flash软件的使用中,以七巧板这个传统的动画设计为起步,从制作七巧板到制作造型再到制作动画一步一步地拓展,之后再加上合理的创意,最终得到一个简单而富有趣味的动画。
三、案例评价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遵循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这就提出了构建开放式的评价体系。但在我们的实际课程中却缺少这样的评价。教学案例的评价不仅是对案例本身的评价,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的作业和作品作为参考指标。同时这种评价也是对学生作品原创性和优秀度的激励。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所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创新、协作和交流等能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案例设计,要立足学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以发展和创新的现代教育理念作指导。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教育才能真正地革故浊清,体现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趋势。
【信息素养教学的案例设计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3.案例研究设计论文
5.信息素养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