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强化就业导向促进软件人才培养论文

时间:2021-08-31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实用软件 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是软件蓝领的主要培养基地,但当今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之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对口就业率相对较低。这就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加强市场调研。明确高职软件人才定位;发展优势专业,强化办学特色;创新办学体制,走产学合作道路;引进国际先进经验,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办学理念和要求。

  软件产业作为一种“无污染、微能耗、高就业”的产业.是本世纪最具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当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世界软件产业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还面临着网络化、全球化、服务化、开放化的转型。发展和扶持软件产业,是一个国家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参与全球化竞争所必须占领的战略制高点。

  近年来,随着软件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软件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形势.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如同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一样,软件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而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呈“纺锤型”:位于产业上层的软件架构师、系统设计师严重短缺。同时属于产业基础的能够熟练编程的技术工人或基础程序员即“软件蓝领”也是非常稀少,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应该处于金字塔中层的系统工程师阶层却极大膨胀。

  国家为加快培养计算机人才,尤其是“软件蓝领”的培养2003年教育部在批准清华大学等35所本科院校试办软件学院的基础上,又发文试办了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目前,除了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外,在全国一千多所高职(专科)院校中80%以上的学校都开办了计算机专业。但结果却是:一边是软件产业缺乏大量蓝领人才;另一边却是计算机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人才结构失衡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这虽然与毕业生就业期望值相关.但究其根本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软件人才培养中尚存在一定问题

  1高职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与企业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培养的学生不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用性要求,例如一些学生计算机编程的理论掌握较好。但实际动手能力较弱,缺乏程序设计经验的训练。虽然拿到了计算机毕业的文凭.可是在实际的应聘中仍然难得市场的青睐。这就向计算机语言课提出了应由简单的高级语言编程过渡到可视环境下的编程,以及依据市场的需求开发和设置具体项目课程,培养和促进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2)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定位不准。培养“软件蓝领”的主力军——高职院校的定位在理论上较为清楚。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仍然很模糊,并没有形成定位准确、以技术应用为主导、面向市场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计算机维护、项目管理、软件编程、文档写作等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操作人才。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盲目向本科看齐,沿用传统教育的培养模式,把高职教育办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型教育,致使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有理论、无实践,不具备技术应用能力;另一种倾向是不考虑教育的层次性、滞后性,不分辨市场需求的真实性、饱和度,盲目跟进市场,才造成了高智商、低能儿的严重倾向。

  (3)课程体系过于学科化,缺少实用化。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多年来并无过多变化,大部分高职的教学计划与本科院校雷同,学科体系的烙印仍然明显。其教学大纲设置参考了本科教学计划,而本科教学计划很大程度是为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等高水平人才,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传授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强调遵循知识系统上的衔接性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课程设置并不完全适合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实践表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不能简单地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开展市场调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状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并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围绕培养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作出相应地调整。目前,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采取模块式教学,但其模块也只是将不同的课拼凑在一起,具体教学选择时仍然遵循上述的原则。在教学方法方面,虽然基本上采用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但仍然是以书本知识的讲授为主.采用边讲边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相对不足。现在国际人才培养中盛行的“基于案例学习的设计”、“项目开发”等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还没有广泛推行。

  (4)教学内容陈旧,教材相对滞后。软件行业的发展基本上属于以产品主导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在办学上基本沿袭传统的封闭式办学.专业教学与社会市场相互脱离。因此,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教学中很难有反映新的软件技术、新的软件工具的应用等内容,尤其是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外.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性法律法规、国际和国家标准、文档规范、安全性措施、维护管理经验等重要内容基本上没有进入教学:在职业素质的教育方面,如培育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等举措,尚没有得到全面实施。同时,目前软件技术平均l8个月更新换代一次,而高校教学使用的计算机专业教材,一般需要2~3年才能更新一次。因此,软件业最新发展技术与传统教材更新难以同步。这些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国际化程度低,与软件行业的市场需求相脱节。

  (5)单一的考评方式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规范的职业行为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评形式单一,考核的重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师的教学重点导向重书本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培养。同时,许多学校采用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衡量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行为规范及养成素质,导致课程形同虚设。另外,事实上,现在许多学校引进了职业资格的认证内容,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好处,但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扭曲了认证考试的真实目的,出现了许多学生手头有很多职业资格证书,而在实际工作中连简单的代码都不会书写的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