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现状问题探讨论文

时间:2021-08-31

  摘要: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理论,通过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从传播过程的5个基本要素入手,分析与总结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传播者,加大农业科技传播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加强新媒介传播内容的把关,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树立“受众本位”意识,畅通和完善传播者和农民交流的渠道等促进与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对策建议。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现状问题探讨论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模式创新;发展路径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传播活动,同样农业发展也离不开农业传播。农业传播是指农业传播者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农业相关政策和技术传递的活动。而农业科技传播作为农业传播的重要部分,是传播学最早关注的领域之一。农业科技传播主要传播的是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最终实现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1-2]。根据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任何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都包含5个基本要素,即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农业科技传播也不例外。为此,通过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从传播过程的5个基本要素入手,对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探讨促进与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有效对策。

1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现状

  1.1传统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方面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作为覆盖全国的农业科技传播的经典传统形式,是最常见、最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着政府主导作用。根据《中国农业年鉴2016》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设立国家农技推广机构7.9万个,共核定批准人员编制60万个,实有农技人员58万人。全国绝大多数农技推广机构已实现全额拨款,人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2012-2015年,中央财政每年投入26亿元,用于全国2550个农业县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带动地方财政投入约100亿元支持农技推广工作[3]。各级农技推广机构成为公益性推广服务的主要力量,责任农技员和包村联户是主要工作方式;在比较效益好、附加值高的园艺、水产等产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涉农企业等社会组织逐渐成为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农业科研院校作为成果和技术的源头,通过承担农技推广项目、建设试验示范基地、深入基层从事成果转化与技术指导,在农技推广服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现代农技传播模式创新方面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历史悠久,目前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各地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许多好的模式。例如,浙江衡州以农业专家为依托的“农业技术110”模式,湖南双峰以新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科技合作社”模式,河北省以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的“农业科技传播站”模式,山西省以经济技术承包为依托的“农村经济技术承包”模式,陕西宝鸡以专家和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北京市以综合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为依托的“农村科技服务港”模式,福建南平以农业科技特派员为依托的“农业科技特派员”模式等[4]。

  1.3农业农村人才培育方面

  农业部联合中组部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2015年培训1.8万多人,规模比2014年增长56%;农业部联合财政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5年培育人数突破100万人;农业部联合教育部、团中央启动“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通过为期3a的培养计划,吸引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其中2015年培养1.3万多人。目前,一批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年龄相对年轻的高素质农民正在成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主体力量[5]。

  1.4农业科技传播媒介方面

  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图书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介已成为普及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型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扩展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和服务功能,而且增强了传统媒介的互动性[6]。

2我国农业科技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传播者方面

  一是传播者的“本位思想”依然存在,习惯采取单向的、灌输式的传播方式,其传播内容多以农业科学知识为主,忽略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的培养[7]。二是虽然经过近年来的改革调整,农技队伍的学历水平和素质普遍提高,但知识老化现象亟待解决。三是农业科技传播的各类主体、各种资源和各个要素缺乏有效整合,整体优势发挥不充分。

  2.2受传者方面

  一是农民整体素质仍然偏低。近年来,虽然我国加强了对农民的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仍然偏低。二是农民学习应用农业科技的主动性不够,对新的产品和技术等接受难度较大,仍然习惯依靠传统技术进行农业生产。

  2.3讯息方面

  一是农业科技信息来源不广。农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技术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研发的技术成果转化率低。二是我国农业科技信息质量不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供需脱节,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的总量在不断激增,但能真正运用于生产实践、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农业科技信息却相对较少[7-8]。

  2.4媒介方面

  一是目前农业频道和节目仍很少,大多数农业节目播出时间短、频次少、边缘化现象仍然存在,还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二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媒介的“把门人”作用[6],其传播内容及来源还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2.5反馈方面

  一是由于农业科技传播供需脱节,农民对科技信息的认可度和热情降低[9]。二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互动不畅。一方面农业科技传播者深入基层不够,未能准确把握农民的具体需求,未能及时了解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农民缺少自下而上的、自觉表达自身需求的主动性,以及反馈传播效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