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技术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途径的探析论文(2)

时间:2021-08-31

  (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意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的自我剖析,在分析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职业生涯发展的具体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计划等,并按照时间安排,采取各种积极行动去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是学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与学生认识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有效载体。

  这一过程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在新生一入学刚上大一时,应结合入学教育指导大一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从而引导其确立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帮助其接触与了解专业; 大二时应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特长与兴趣,积极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社会实践;大三时应帮助大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选人、用人标准及市场需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招聘会,达到有效提高职业素养的目标;大四时要注重择业技巧和角色的转换指导,辅导大学生撰写求职简历,把握面试机会,提供有效的市场需求信息,从而实现正确择业。所以,每个阶段都应有与职业素养有关的安排。

  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不仅仅是辅导员的事情,专业教师也应积极参与进来,与学生工作部门共同完成这项工作,效果才会更好。要形成全员参与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新机制。应用技术型高校不仅仅要靠就业指导部门一个部门或有限的几个人开展指导,而要将职业指导渗透到教育教学与管理等各项活动中去,让专业教师、学生部门工作人员等在日常学习工作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影响,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才能形成科学高效的职业素养培养氛围。

  (三)重视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大学生将来择业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心理问题,比如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压能力等。所以要建立大学生职业心理的培育体系,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等,全面系统地讲授职业心理素质基本知识,在校时就能从理论上认识从业人员的职业心理特点与行为规范。学校领导层与辅导员、班主任应当系统地掌握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具体内容,摸清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生交心,细致入微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四)重视开展第二课堂。应用技术型高校要积极为大学生创造课外实践、课外活动的机会,近距离的接触社会。可以通过一些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方式,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养成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和自强、自立意识,为其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打下基础。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交往、包容、竞争和合作。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强化他们的时间观念,使他们养成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通过习惯养成,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工作中的实际行动。

  也可以聘任有实际社会工作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层面的帮助,通过在校内讲座或授课等方式。河北金融学院某些专业的独立实践课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讲授,效果就非常好,深受学生喜爱。这样的方式,直接有效地连接了用人单位和学生,效果非常好。也可举办“企业家面对面”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邀请企业家与在校大学生面对面交流沟通,这样的形式直接提供了实践知识和企业文化。通过成功的企业家与大学生最直接的沟通,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企业家的成功之道和精神魅力,从而达到促使其努力学习,提高个人修养的目的。

  (五)引企业文化入学校。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应充分利用社会、企业资源的支持,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育人过程,多渠道、多途径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环境,促进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比如,将企业的5S管理(企业环境卫生和设备管理工作标准)模式引入到学生宿舍和教室卫生规格化管理之中,制定5S动态管理标准;也可将企业考勤制度纳入课堂管理之中,帮助学生养成守时的好习惯;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环境。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整个环境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要在社会和高校的合力培养下,尤其是应用技术型高校,要审视环境与自我,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着力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使其能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标准,进而实现“大学生-职业人”的转变,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高校技术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途径的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1.环境科学人才素养提升论文

2.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论文

3.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素养提升方略的探析论文

4.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研究论文

5.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意义论文

6.高校管理者职业素养的调研论文

7.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素养论文

8.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