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技术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途径的探析论文

时间:2021-08-31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所以,在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教育。

  大学教育专业化的特点决定了大学教育实质上都是一种职业教育,这种职业教育不仅要求高校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同时也要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可以使他们自觉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取向,为从业后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打下基础。因此,在校园里就进行就业前的教育,已经成为摆在每一所高等院校面前的紧迫任务。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又比较新颖,所以诸多学者给出的概念和内涵并不完全一致。笔者认为,职业素养是指人类从事职业的规范和要求,是在工作过程中显现出来的一些品质,比如职业道德、专业技能、职业作风等。大学生以后在职场上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职业素养是一种较为深层的、隐形的一些能力素质的综合,它贯穿在人的日常行为活动中,决定着职场的成败。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一般包含专业素养和基本职业素养两大类。专业素养是指大学生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素质,包括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素养很容易能够衡量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显性的素养;基本职业素养是指大学生具有的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等方面的素养,这些素养短时间内很难测度,所以它是一种隐性内在素养,具体表现为敬业精神、诚信品质、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吃苦精神、竞争意识等很多方面。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大学校园是其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虽然社会上不同职业的行规不尽相同,但就职业素养来讲,无论哪个行业对求职者的基本要求还是一致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最直接的意义在于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素养方面

  1、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对于学习枯燥乏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来讲,大学生还没有足够的兴趣,他们更热衷于外向型的社会实践。再加上外部环境倡导的素质教育,一些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往往被忽视。比如,试卷中出现名词解释这样的题型就会被认为不是拓展能力的题目,但所有的能力都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否则就是空谈。

  2、专业理论知识陈旧落后。现代经济社会瞬息万变,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由于教材的编写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更新肯定不及市场环境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多涉猎专业方面的新闻,但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又不可能所有新鲜的事物都能够讲到。所以,在教学内容上需要及时跟进。

  3、实验室实验效果不佳。一些实验室实验仅仅是依靠某个软件操作来完成,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应用的能力。而且多数软件为教学软件,和实际工作中操作的软件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实验室教学这方面是亟待改善的。

  (二)基本职业素养方面

  1、注重培养职业技能,忽视培养职业意识。自从有了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说法,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备受很多高校重视,也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说法,但职业技能这种显性表层特征很容易能被锻炼出来,并不能区分绩效优劣。实际上,大学生的职业动机、特质、责任心等这些隐性特征才是决定今后职业的关键因素。这种职业意识是人们很难看到的,短时间内也不容易被衡量,但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培养职业技能时同时也要加大职业意识的培养。比如各高校的宣传板、网上论坛或者认真倾听学生们交流讨论的焦点,发现他们更多地把精力放在考证上,以为拿到这些证书就能够找到好工作。忽视对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职业作风等属于职业意识领域的培养。

  2、注重提高就业率,忽视提升职业素质。当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发展成为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社会对高校的就业率也越来越看重,经常把毕业生的就业率看成学校培养出人才的一种认可度。同时,就业率的高低还影响着学校的招生计划。所以,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就很明确,就是要让毕业生找到工作,确保学校的就业率。这一目标本无可厚非,但从高等教育的最终价值来看,教育不是把学生当作手段和工具来培养,而应该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来培养。学生的考试和学校的授课都是为了就业、出国、考研等目的,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正是由于这种功利性的.教育价值观,致使学生的学习和考试都很功利,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虽然各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素养培养相关的课程,但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就业难,并非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注重校内培养,忽视社会锻炼。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准备,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全面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公司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只有与社会对接才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使其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而当前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主要场所还是在校内课堂、社团活动等来实现,离真正的职场体验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要真正实现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效果就必须要让学生走向实际的工作岗位,融入社会,真真切切地提高职业素养。

三、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途径探析

  (一)重视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授课方式。首先,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课程并非全部都要实操性,不能搞一刀切,所以还是要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可以通过小测等方式督促学生学习。单纯的讲解势必枯燥乏味,所以一定要改革课堂授课方式,这就需要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方式,比如采取以行动为导向的课堂实践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场景体验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熟知行业的行为特征和标准,并在活动中拥有了自己的思想,初步锻炼了沟通交往能力;其次,要更新教学内容。将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融入到教学中去,做到与时俱进。比如,电子商务专业就要加进去跨境电商、“互联网+”等新出现的事物,可以采取专题研讨讲授的方式让学生自学后讲授,这样既锻炼了自学能力、整理知识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同时还要把职业素质、职业意识渗透到专业知识中去,在职业素养中,拥有正确的职业意识尤其重要。因此,课堂教学要始终贯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观、法纪观,增强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