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治理会计的发展及其未来展看的会计毕业论文(2)

时间:2021-08-31

  1.20世纪初到50年代的执行性治理会计阶段治理会计的发展起源于1911年西方治理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泰罗(F.W.Taylor)发表的名著《科学治理原理》(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随着泰罗的科学治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广泛,治理会计如作甚进步企业的生产和工作效率服务,便开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于是,“标准本钱”(Standard Cost)、“预算控制”(Budget Control)和“差异”(Variance Analysis)等这些与泰罗的科学治理直接相联系的技术方法开始被引进治理会计,成为治理会计方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会计学术界也开始涉及治理会计有关题目的。从1918年开始,哈里森(G. C.Harrison)一直致力于标准本钱的研究,先后发表了《有助于生产的本钱会计》(Cost Accounting to AidProduction)、《新的本钱会计》(Cost Accounting inthe New Industrial Day)和《本钱会计的科学基础》(ScientificBasis for Cost Accounting)等著作。1919年创立的美国全国本钱会计师协会(1957年更名为全国会计师协会)有力地推动了标准本钱的开展。到20年代,标准本钱已经十分普及并有了很大发展。1930年,哈里森还把他对标准本钱计算的研究成果写成了《标准本钱》一书(注:参阅费文星:《西方治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PP4—7.)。192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首先开设了“治理会计”讲座,主持人麦金西(J.O.Mckinsey)被誉为美国治理会计的创始人。1921年6月美国国会颁布了《预算与会计法》,对当时的私营企业推行预算控制产生了极大的。为了全面先容预算控制的理论,麦金西于1922年出版了美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预算控制的著作《预算控制论》(Budgetary Control)。同年,著名会计学家奎因坦斯(H. W.Quaintance)出版了《治理会计:财务治理进门》(ManagerialAccounting:an 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Management)一书,第一次提出了“治理会计”这个名称。1924年麦金西又公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Managerial Accounting)命名的著作《治理会计》。同时,布利斯(Bliss)所写的一部治理会计方面的著作《通过会计进行经营治理》(Management Through Accounts)也相继问世(注:杨宗昌等:《简明西方会计发展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版,P. 114.)。美国会计史学界以为,上述几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治理会计已有初步同一的理论。

  但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治理会计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它只是被看成会计配合推行泰罗的科学治理所作的一些尝试,只是作为原有传统会计体系中的一个附带部分而存在,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其主要原因在于,一门新的学科的创立不仅要有本学科中的一些新的因素的成长,还要有相邻学科的配合和它赖以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或条件。所有这些在当时是不具备的。

  以标准本钱、预算控制和差异为主要的治理,其基本点是在的战略、方向等重大已经确定的条件下,协助企业解决在执行过程中如何进步生产效率和生产效果题目。我们知道,生产效率和经济效果的高低,通常可借助于投进与产出的对比关系来体现。把标准本钱和差异分析纳进会计体系中,通过严密的事先与事后分析,促进企业用较少的材、工、费生产出较多的产品。其综合表现就是生产本钱的降低,从而进步生产经济效果。可见,以泰罗的管说为基础的治理会计,对促进企业进步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如此,同企业治理的全局、企业和外界关系等有关题目还没有在治理会计体系中得到应有的反映。因而,总的说来,这个时期的治理会计还只是一种局部性、执行性的治理会计,仍处于治理会计历程的低级阶段。这个时期的治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率”(Efficiency),它夸大的是把事情做好(Doing Thing Right)。

  2.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决策性治理会计阶段尽管治理会计的发展起源于1911年泰罗的《科学治理原理》,但是,治理会计的真正发展却是建立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治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从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开始,西方国家进进了所谓战后期。这时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并被大规模地于生产领域,从而使生产得以发展;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的企业进一步集中,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市场情况瞬时万变,企业竞争更加剧烈。这些新的情况和环境,对企业治理提出了相应的新要求,即迫切要求实现企业治理现代化。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形势,战前曾风靡一时的泰罗的“科学治理学说”就显得非常被动,其重局部、轻整体的根本性缺陷暴露无遗,不能与之相适应。首先,泰罗的科学治理学说着眼于对生产过程进行科学治理,把重点放在通过对生产过程的个别环节、个别方面的高度标准化,为尽可能进步生产和工作效率创造条件,但是,对企业治理的全局、企业与外部的关系则很少考虑。这种在新的情况下就显得有些本末颠倒。

  其次,泰罗的科学治理学说不把工人当做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人,而是把他们当做机器的奴隶或附属品,夸大管得严,才能进步效率,使广大工人处于消极被动和极度紧张的状态,势必引起工人群众的强烈不满和反对,因而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正是由于泰罗的科学治理学说的根本缺陷,不能适应战后西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要求,它为现代治理科学所取代,也就成为的必然。现代治理科学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它由“治理科学派”和“行为科学派”这两大理论学派组成。现代治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治理会计的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在上赋予现代化的治理方法和技术,使其面貌焕然一新。

  在50年代,为了有效地实行内部控制,美国各大企业普遍建立了专门行使控制职能的总会计师(Controller)制。1955年美国会计学会拟定计划,对施行控制最常用的本钱概念加以明确。1958年,美国会计学会在一份报告中,又以治理实践中的各种治理会计方法为素材,对其本质意义和使用方法作了说明。在该份报告中明确地指出了治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即标准本钱计算、预算治理、盈亏临界点分析、差量分析法、变动预算、边际分析等,从而组建了治理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60年代,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业绩会计”和“决策会计”,从而使治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体系化。1962年贝格尔(Becker)和格林(Green)发表了《预算编制和职工行为》(Budgeting andEmployee Behavior)一文。该文对治理会计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行为会计作了精辟的论述。进进70年代之后,又有柯普兰(Caplan)的《治理会计和行为科学》(Management Accounting and BehavioralScience)、霍普伍德(Hopwood)的《会计系统和治理行为》(AnAccounting System and Managerial Behavior)等优秀著作问世。上述这些著作对治理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具有一定的意义。到70年代末,美国学术界对于现代治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可谓达到了高峰,仅以治理会计命名的专著和教科书就有近百种之多,真是群芳竞香,百花争艳。其中,最有代表性确当属穆尔(Moore)和杰德凯(Jaedicke)合著的《治理会计》(Managerial Accounting)、纳尔逊(Nelson)和米勒(Miller)合著的《现代治理会计》(ModernManagerial Accounting)和霍恩格伦(Horngren)的《治理会计导论》(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Accounting)等。这些著作在美国相当流行,被公以为美国各大学会计专业的权威教材(注:杨宗昌等:《简明西方会计发展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版,PP.14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