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对比练习设计策略浅谈论文(2)

时间:2021-08-31

(二)根据信息特点,巧设方法对比

  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作为一名有数学素养的人,不能只知道如何计算,而应掌握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如处理数据信息。培养有数学素养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习题信息上巧设计,让学生在体会不同解题方法的同时可以更多地体会解题思想,尽可能让学生多一扇获取知识的窗户,尤其是智慧之窗。

  巧设特例,感悟相对与绝对

  “四(1)班56人,一次数学测验30位男生共得2730分,29位女生平均91

  分。这次测验全班平均多少分?”

  对于此题,老教材过来的学生很熟悉数量关系,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都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不然,你是否留意很是关键,面对此题,一位学生做成了2730÷30=91(分),91=91,得出这次测验全班平均91分。好一个91=91,把偶然变成了必然,在绝对数量关系之外,可以有特殊数据下的相对巧妙方法。

  巧设题眼,感悟局部与整体

  整体大于局部。在数学上,思维方式比解题结果更重要,当然站在局部和整体不同高度思考问题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 □ □

  × □ 6

  1 2 1 8

  □ □ □

  □ □ □ □

  学生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开始思考,6×( )积的个位是8呢?于是背诵口诀,逐个对照,从三六十八确定第一个因数个位为3,再考虑第一个因数的十位、百位,一一尝试正确,皆大欢喜,自始至终,没有发现用第一个因数与6的`成积正好是1218,对逐位、局部的分析乐此不疲。设计这个题眼,就是要引导学生大处着眼,整体感知,树立全局意识。

(三)根据概念本质,设计对比形式

  概念教学不能靠记忆来实现,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才是关键。而对概念真正的理解意味着学生能够多角度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自己举出一定数量有关这个概念的正例或反例。

  1、正反逆叙,感悟单一与双向

  有的概念具有可逆性,有的概念不具有可逆性。教学中,数学概念形成后,可进行逆叙判断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我们05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期末考试中就有如下一道“填空题”:

  在我们学过的数学概念中,有些正着说是对的,但反着说是错的。如:正着说“正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是对的,反着说“锐角三角形都是正三角形”是错的。你能再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正着说,对的:( )。

  反着说,错的:( )。

  作为检测题目出现,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相信教师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摒弃死记硬背,更加重视概念形成,强化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2、变换表述形式,感悟形式与实质

  概念可以在文字描述、口头表述、符号、图像之间实现转换,这种形式上的变化,好比美丽外衣的更替,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脱掉美丽的外衣其概念实质应该是不变的。而如果能正确实现不同形式间的转换,其功力实属上乘。因此,加强形式间的对比变换,能够加深学生对概念实质的把握。

  如教学人教版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后,可以让学生自创情景说说1/2的含义;在给定图形上表示出1/2,而且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表示;自选材料表示1/2等等,真正突出1/2的实质。

(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确定呈现方式

  同一个知识对象可以有多样的载体予以呈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现实背景不同,为理解数学知识发生发展所需情景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确定对比练习的呈现方式。

  1、要丰富视觉表象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低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文字还很难转化成表象在头脑中反映出来,也就无法利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去解决问题。的确,低年级学生容易以词语来记忆方法,把多次出现得出诸如看见多用加法,看见少用减法等“经验感觉”,这种先前经验作为强信息成为干扰后继学习的前摄抑制,因此,教学中要增加低年级学生的表象积累,丰富他们的视觉表象,以形象直观的对比方式,打破学生的以词语定方法的心理定势。

  教学新课程二上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在基本练习后可以设计如下练习题:图示一群4只蝴蝶,文字又飞来3群蝴蝶,现在一共有几只蝴蝶?

  不少学生做成4+3=7(只),理由是“又飞来”用加法。

  一年级上来的孩子,飞来加法,飞走减法很是熟练,但是,这是基于非加即减没有选择余地的经验。学习乘法之后,怎样打破“又飞来”用加法的强信息干扰,看来对比练习很是必要。当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又飞来”用加法时,呈现题1,组成如下对比题:

  题1:图示呈现“一群4只蝴蝶”,文字呈现“又飞来3群蝴蝶,现在一共有几只蝴蝶?”

  题2:图示呈现“一群4只蝴蝶”,文字呈现“又飞来3只蝴蝶,现在一共有几只蝴蝶?”

  让学生在两题的图示中直观地感受差异,当一些学生再次以“又飞来”用加法为理由出现4+3=7(只)时,一些同学马上清醒地认识到“‘又飞来’不一定是加法,要看是飞来几群还是飞来几只,如果飞来几群就用乘法,飞来几只就用加法。”“一群有4只蝴蝶,飞来3群,就是又多了3个4只。”“一群有4只蝴蝶,又飞来3只,就是又多了3只。”

  学生的发言表明,通过形象对比,他们更加明白求几个几的和,用乘法计算,求几和几的和用加法计算。在辨析中分清异同,突破看见“又飞来”或者“求一共”就用加法的词语定势,从寻找相同词语到感悟数量关系,实现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2、要重视数量关系分析

  高年级学生已进入和成人思维接近的、达到成熟的形式运算思维,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的思维。因此,高年级学生可以通过理性分析来解决问题。如:

  (1)“生产360个零件,徒弟每小时做10个,师傅每小时做15个,两人合做几小时完成?”

  (2)“生产360个零件,徒弟独做需10小时,师傅独做需15小时,两人合做几小时完成?”

  相似情景,定势思维,干扰在所难免,掉入陷阱也无需惊奇,事实上似曾相识更具欺骗性。打破一教一练,形成认知冲突,通过对比,使学生对知识重新编码,从而实现“破为破中立”的教学目标。如此让学生经风雨见彩虹,对比中感悟,主动审题和分析数量关系,有助于排除情景干扰,减少解题策略定势,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是内容对比、方法对比还是形式对比,甚至数学思想对比,都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对比何时实施呢?是新课建立正确印象时主动对比?还是练习课再行对比?还是日后在碰到大面积差错时被动对比纠正?如果新课为建立正确新印象,集中精力,心无旁鹜,课后,原本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相信也会以葫芦画瓢,皆大欢喜。其实,学生的认知实际上就是一种旧与新,错误与正确之间的链接,正确的方法往往是试错的结果。因此,一般情况下可让学生在前后摄抑制等干扰下试误,然后引进对比题,成为对比题组,让学生有所自悟;也可根据需要同时呈现对比题。

  研究表明,人的一般认知发展,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深刻的反思。对比练习巩固知识不是目的,常常做些“超链接”让学生对比,主动寻求知识之间潜在的“连结”,使学生把知识连点成线成面成网,培养反思习惯,提高数学素养。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标解读》

  2、《学习与发展》林崇德著

  3、《怎样解题》G.·波利亚著

  4、《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主编

  5、《5%差错原则与小学计算教学》姜爱琴,发表于《中小学数学》2003年第4期

【小学数学对比练习设计策略浅谈论文】相关文章:

1.小学数学练习课评价激励策略论文

2.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心得

3.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策略论文

4.小学数学电教设计的论文

5.小学数学论文浅谈

6.议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育

7.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策略的论文

8.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