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技术化的伦理反思论文

时间:2021-08-31

  技术己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深层影响是人的全面技术化。人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技术化的存在,这并不奇怪。令很多人不能接受的是人的技术化。目前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对技术化的批判,这种批判在遭遇到人的技术化时便达到了顶峰。这令我们联想到文艺复兴时期,那时思想批判的矛头对准的是宗教对人性的压抑。虽然两个不同时期思想批判的内容表面上不同,但其实质却没有区别都是对人所创造的事物反过来束缚人这一现象加以讨伐。如何看待人的技术化这种发展趋势,需要从人的本质和技术的本质加以分析,而如何抑制人的过度技术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则需要伦理学的思考。

人的技术化的伦理反思论文

  一、人的技术化发展趋势

  (一)什么是人的技术化?

  “化”是指一个不断演变的量化的过程。技术化本身是指技术的实现过程。人的技术化就是去人的原发状态,逐渐似自然生存。什么叫“似自然”,即具有自然的创造性。人的似自然就是使人貌似有自然界那样的创造自由度。

  首先,人的技术化是技术属性逐渐添加的过程。人一开始仅发展了利用某个器官的技巧,工具的发明使无机技术逐渐与人的身体技术整合在一起,达到了人借助自然力量的创造性转化而使人添加自然界其他事物属性的过程。“人类制造了能犁地的机器,将岩石的坚硬属性赋予人类;人发明了飞机,把鸟会飞翔的属性赋予人类;人类缝制衣服,将狗熊有厚厚的皮毛防御寒冷的属性赋予人类,等等,这一过程也是人的技术化过程。”

  其次,技术化就是人性某方面的实现。因为技术就是人性的一面镜子,去人的原发状态的原因是因为人不满足于自己的原发状态,人要摆脱受控于自然的状态。“人一开始就是技术的人,人类的发展就是不断技术化的过程。”

  (二)人的技术化的趋势

  第一,人的技术化改变自身的时空行为方式。技术化生存就是人的时空存在超越自然状态,而采取技术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人改变了生存状态:靠技术(剖腹产手术)出生,靠技术(喝奶粉)长大,靠技术(如空调)维持身体的舒适度等。人的技术化生存可以改变人的空间存在状态,到达仅靠双脚不能到达的地方;可以改变人的时间存在状态,在几分钟内用机器完成人几辈子才能做完的事。

  第二,人的技术化改变人的社会关系。人类向来把自己当作万物之上的高等生命。但是科学家发现,人类的几乎每一种行为都可以在动物界找到依据:“人类心理学有五种人格特征之说在猿类身上,可以观察到同样的特征,它们性格的心理建构与人类遵循同样的结构模式。”不过,技术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影响在动物界很难看到。技术模式己经部分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如计算机的出现使写作方式按机器操作的方式展开,思维过程也变得与计算机界面操作同步。个人计算机终端的普及和通信技术、媒体技术的进步,使网络成为人的虚拟存在方式,也建构了虚拟的社会关系。从这一点来说,人与动物的巨大区别显现出来。人的技术化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面,二者同步展开,可以作为个体发展状况的衡量尺度。人与社会一开始就处于人的技术化的过程中。社会生产关系、社会交往关系、社会组织关系都是技术化的运作。

  第三,人的技术化让人成为技术体系中的单元。人的技术化是人的创造性的展开,在自然按照人的意愿被修改的过程中,人实现其成为非自然人的过程。按技术活动的原则和规范展开,是人类的意愿。人首先创造了各种技术系统,然后把它们纳入人的生活中。技术化到一定程度,人也被纳入各种技术系统的建构和运行之中,成为技术系统的单元或对象。

  二、对人的过度技术化的伦理反思

  人的技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和必需,技术化具有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如果技术的发展过于迅速,而社会伦理关系的调整尚未跟上,便会带来一系列的伦理问题。特别是人的过度技术化所引发的伦理问题更需要及时加以解决。人的过度技术化主要表现在沉迷于技术化生存以及对技术的过度依赖。

  人是有反思能力的动物,能不断地认清人性的弱点及自我局限,对技术化后果的自我意识主要评估技术化是否带来了人类生活的幸福。反思的结果可以通过对某项技术的反对而直接影响技术,也可诉诸法律和道德,从而间接形成一种约束力量。

  (一)从社会伦理角度质疑人的过度技术化

  第一,人的过度技术化让人幸福感降低。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种精神满足与身体的健康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健康是幸福的身体基础。人的技术化是否让人更健康呢?许多学者都己分析了技术的“代具性”使人丧失了天然的能力,吞噬着人的自然属性万。人的某些自然属性如果不优,为什么不能抛弃呢?问题是技术的进化使人的某些性能退化。如汽车的代具性让人缺少运动、汽车尾气致病,这些都导致身体不健康,所以其使人幸福的伦理意义让人怀疑。又如专家发现现代媒体技术虽然能让人享受电影和电视的乐趣,但也会让人得“模拟晕动症”,因为人在自然环境中看到的都是立体的形象,人在运动中视觉与身体的反应是协调的,而在电视和电影影像面前虽然看到了运动,这些运动向大脑暗示人们应该是在移动,而此时人们实际上正站着或静坐着,所以容易头晕。手机和技术会加剧这样的倾向。

  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部分地抑制一些不恰当、不计后果的科学技术异化,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伦理约束和法律来消除过度技术化的不当后果。伦理反思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现实生活给出善恶判断和应当如否的道德标准。所以,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代具性背后隐藏的后果。人的创造性智慧是解决人类未来一切麻烦和困境的福音,还是制造一切困境和麻烦的源头?

  对技术的过度依赖也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如过度依赖技术手段,忽视直观体验,造成人的认知能力下降,情绪焦虑;过度依赖电子学习工具,影响学生记忆力的发展。另外,“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构成幸福的主要内容”。如幸福感与自主性有关。对技术过度依赖的后果就是丧失了自主性,被技术左右。就方便性而言,指纹辨识算是目前最高也是经济的安全机制之一,但是过度信赖指纹并不是件好事。一方面,因为受伤而使得生物特征无法被辨识,人的自主性就会在这项技术面前完全丧失;另一方面,指纹样本相对而言非常容易被取得,又有方法可以破解,因此安全性堪忧。埃吕尔认为技术与人性相冲突,因为在他那里,人某种含义是人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社会中技术活动越多,人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越少。由此看来,人的不幸福感与技术化造成的缺乏自主性。

  第二,人的过度技术化挑战传统社会的伦理关系。伦理关系是以伦理权利与义务关系为实质和核心内容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中国在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伦理关系由以血缘、地缘为主向以业缘为主转变。但是随着新技术的兴起,伦理关系又出现了由现实的伦理关系向虚拟伦理关系的转变。这说明人在技术系统中生存容易被技术系统的逻辑左右,而使传统社会伦理关系式微。技术批判主义者认为生产、生活世界被“数字化殖民”,人文精神在数字化境遇中变得岌岌可危,数字化主体被消解为“虚拟人”、“数字人”,人类的伦理关系状态令人担忧。又如,靠技术化手段获得的美容影响到现实婚姻关系的建立。一些年轻人在择偶时,需要对方提供整容前的照片,就是对过度技术化的一个讽刺。过度依赖技术手段的生存方式与传统社会伦理的冲突在口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本来是朋友聚餐的社会交往,人人却低头玩手机,对现实人视而不见,与网上的虚拟人聊天。虚拟世界交往的情感寄托超越了现实的社会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