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网络传播对自我意识的作用论文(2)

时间:2021-08-31

二、研究结论

  自1987年中国开始引入互联网,2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对待互联网的态度也日趋客观,用户的网络媒介素养也较原来大有改观。通过对以上主体的观察分析发现,网络交往主体对网络自我的认知比原来更成熟。

  (一)延伸与约束

  互联网技术以匿名化、操作简易化的特性赋予了网络交往隐蔽的特性、网络社会平等性的特点。但随着国人网络交往时间的增加,虚拟社会并没有出现之前想象的无政府状态,也不如我们预期的平等无差别。三例研究可以看到,互联网为网络交往相较于现实世界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现实社会的普适价值,依然在网络交往中被奉为圭臬,并为交往主体主动接受并践行。虚拟身份对于现实身份的背离,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是对于现实主体所受制约的一种补偿。无论如何,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之间的隐秘联系仍然是主体的个性品质,而这正是交往的核心所在。

  (二)网络交往克服了现实交往障碍,有利于自我成长

  现实社会里,我们制造了一些人为的符号以便于我们在交往中标记,但人为的约定却逐渐制造了一些交往障碍。网络交往平台,在无身份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使我们更容易达到有效率的交往效果。魔兽世界里,为了共同目标奋斗,可以忽略年龄、职位、性别,我们更容易找到忘年交这样的纯粹感情;网络交往的即时性让远距离交往变得更频繁、更有效率。BBS里志趣相投让人们发言更踊跃,这种主动性交往对象的选择改变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内敛和沉默;人人网的个人修饰让人克服了现实生活的刻板印象,让我们更容易找到理想的交往对象。少了现实阻碍,我们在网络交往里更容易表现出真实的一面,不断通过交往对象的认可,从而达到对自我概念的强化和掌握,有利于真实的自我(也可以说理想自我)的成长。

  (三)线上线下自我肯定的平衡机制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现代人生活节奏变快、压力变大,消极情绪得不到发泄。网络空间交往廉价,较易成功,使其成为我们缓解压力的安全阀。网络空间为擅长互联网技术的人们找到了一个发挥能力的平台。现实生活中,当人们不能在一个领域里获得成功时,健康的解决方案就是去寻找其他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所长。网络空间为现实空间扩展了一个舞台。换句话说,当他在线下不能获得肯定时,他可以在线上找到自我的肯定,而当线上不能获得肯定时,他又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领域。同时,从以上个例可以看出,交往主体对线上行为和线下行为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一般不会把线上的破坏性行为带到现实中——这明显是不利于自我的。此时,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发挥了作用。

三、网络交往角色扮演的社会化意义

  随着国人网络素养的提高,人们能够越来越客观地正视网络。从以上个案中发现,人们一般不会把网络构建的自我当作自己的全部形象对待,而是逐渐把这个虚拟的“我”作为现实的“我”的一个“分身”——很多真实的“我”中的一个。人们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来建设自我和发展自我。网络自我,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基于现实的,不管人们的想象力多发达,在交往的深入过程中总会受到现实自我的制约。网络交往的角色的选择和现实生活中的选择是一致的,是基于自我的客观实在和设想的一种探索,而不是凭空的想象,不会与现实中的自我发生颠覆性的冲突,相反能丰富自我认知,是自我概念成长的一种促进。

【小议网络传播对自我意识的作用论文】相关文章:

1.小议古典园林对景观设计的作用论文

2.探讨小议英语教学中小老师的作用论文

3.小议科技创新的作用因素论文

4.小议游戏教学对青少年发展的作用论文

5.小议信息技术对林业发展的作用论文

6.小议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作用因素论文

7.小议预应力在路桥施工的作用论文

8.小议合作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