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提升银行价值管理能力探讨论文(2)

时间:2021-08-31

案例二:建立投入产出测算模型,促进网点产能管理提升

  物理网点是商业银行获取客户、提供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近几年来,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经济对银行网点业务拓展形成了明显冲击,线上业务、手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客户对支行网点传统服务的依赖程度日益降低,倒逼银行网点必须加强服务创新,通过做强网点产能、有效控制网点成本,以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管理会计可以从三个方面帮助优化网点规划与摆布:一是新网点的建设。假设通过管理会计的核算,一年投入成本1000万元,网点要达到经济利润盈亏平衡,存款规模需要达到6亿元,那么管理人员在筹划新网点建设时就需要考虑网点所在区域是否能够支撑起这个业务规模,在其他地区设点的效率是否更高等问题,从而提高网点设立的科学性。二是低效网点的退出。通过管理会计对网点定期实施后评估,对于产能长期不能达到要求的网点,需要考虑迁址、撤并等措施,将资源投入到产出效率更高的地方。三是研究成本投入的最佳边界。成本投入与客户满意度密切相关,但并非线性正相关。提高网点软硬件投入,有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但如果不计代价的投入则可能导致入不敷出。对此,可以借助管理会计跟踪研究网点投入产出情况,探索最佳的边际效益,优化投入标准。以某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过去一段时期,部分支行网点定位主要以对公为本,在选址和人员配置上更多地向公司业务倾斜。相当一部分支行零售业务发展较慢、对公司业务依赖过重,抗风险能力较弱,竞争力不足。尤其是近两年,部分网点产能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部分分行陷入资源紧张的局面。针对上述问题,财会部门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搭建了“机构投入产出测算模型”,加强对全行网点产能的事前规划,以及实际变动情况的跟踪分析,支持全行网点产能管理;网点管理部门建立了效益优先的网点准入流程制度,将网点投入产出测算报告作为网点审批申报材料之一,并重点评价网点零售产能提升情况,促进网点资源向高产能地区倾斜。在多项措施的推动下,2015年全行高、中产能分行的新增网点数量占比增至63%,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全行网点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

案例三:实施多维度和增量存量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管理能力

  为更好引导业务发展,商业银行迫切要求预算管理向多维度纵深方向拓展。按照传统做法,银行预算主要是机构维度与个别的产品维度。借助管理会计的支撑,预算管理维度不再孤立存在,而进一步转向多维度管理,即通过将不同的预算管理维度与预算责任中心匹配,形成全行上下纵横联动的责任目标网络,使预算目标引导更加生动立体。以上述同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近几年,该行预算管理部门借助管理会计工具,在原有机构预算基础上,编制下达板块、条线预算及产品预算,并逐步夯实客户维度盈利核算基础,深化客户维度预算管理应用,带动管理关口进一步前移,目标引导延伸到板块、条线业务布局,乃至一线产品策略及客户策略选择上,充分调动了板块业务线纵向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业务引导更加鲜明、直观。同时,多维度盈利核算及预算引导与机构、板块、条线等多维业绩评价深度融合,对于客观公正评价部门业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现多维预算的基础上,为提高预算引导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依托管理会计逐笔业务盈利计量的能力,预算管理部门进一步在全面预算模型中引入“存量、增量”概念。简单地说,“存量”代表某时点既有业务对预算期间规模及损益自然产生的贡献,“增量”代表预算期间新发生业务贡献。“存量”贡献根据资产负债产品的期限属性、重定价属性、存续期间央行利率调整情况等逐笔测算。“增量”进一步细分为“续存增量”(存量业务到期后业务续做形成的增量)与“净增量”(预算期间余额净新增业务增量)。通过引入“存量增量”模型,预算管理部门在精确匡算存量业务贡献的同时,能够更加明确地规划未来业务发展的方向,有效提升了预算编制、执行监控、滚动预测、预算分析等全面预算管理各个环节管理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引导经营管理人员针对可控的增量业务做文章,促进全年目标达成。存量、增量预算模型变革不仅是全行系统建设的变革,更是预算管理理念模式的变革,其影响正加速释放,应用也在不断拓展完善。总体来看,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银行经营管理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相对国外银行经历了几十年的不断实践,国内多数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应用才刚刚起步,时间尚短,但成效已在逐步显现。随着管理会计实践的不断深入、相关技术和工具的持续完善,管理会计必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商业银行深化经营转型、提升价值管理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