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国内关于约翰·斯坦贝克的研究综述论文(2)

时间:2021-08-31

四、国内斯坦贝克研究之作品解读所运用的理论工具

  斯坦贝克著作甚丰,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他几部长篇及中篇小说上。据笔者统计,有超过七种的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工具被运用到分析斯坦贝克的一些知名作品中,它们分别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神话原型或原型理论,生态主义,女性主义,生态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等。

五、国内斯坦贝克作品的艺术手法方面研究概述

  了解斯坦贝克作品的人都惊叹其作品涉及主题之广,题材之宽泛,文学创作艺术手法之多元化的驾驭能力。笔者查阅了国内研究斯坦贝克作品的艺术手法方面研究的论文,研究者们基本上都是针对作家的某一部作品来研究其写作的艺术手法。笔者从这一研究领域的文章中总结了几个研究视点,它们分别是:斯坦贝克作品中史诗风格主题的运用,非目的性方法在写作中的运用,典型人物的剖析,发人深省的象征手法,有效的对比技巧,优美的诗化语言和暗示性的结尾。以下笔者将上述艺术手法在具体作品中的体现和运用逐一做简要概括。

  1.史诗风格的主题。田俊武,孙晶晶在《简论约翰·斯坦贝克两部史诗性小说中的人物命名》一文中,特别提到“《愤怒的葡萄》和《伊甸以东》是斯坦贝克最著名的两部史诗性长篇巨著,它们通过描写约德一家和亚当一家在失意的出行历程中所经历的痛苦、悲剧性毁灭以及最终获得的灵魂的升华或救赎,来企图表现一种‘崇高’和‘宏大’的主题”。为了表现“出行”和“救赎”这个人类亘古以来最宏大的主题,斯坦贝克在人物塑造和命名时和《圣经》中的人物、情节等进行了显在或隐在的关联。斯坦贝克成名前后曾认真研读过许多国家的关于文学哲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文献,这对他小说诗学追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非目的性的方法。田俊武在《目的论与非目的论———简论斯坦贝克的哲学观和创作》一文中,系统性地阐述了“在非目的论哲学观的影响下,斯坦贝克前期的小说具有文献式现实主义的特征,即小说主要用客观、生动的画面来塑造人物形象,用富有冲突性的对话来叙述故事,它们具有电影的视像性和戏剧的对话性,因此可以称之为‘电影小说’和‘剧本小说’在目的论哲学观的影响下,斯坦贝克后期的小说具有文献式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意识流等多元的特征,作品达到作家所希冀的宏大的效果。”[8]3.典型人物。人物创作是研究斯坦贝克作品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众多小说中各种主题意义的实现都是对某个某些主人公心理或行为在时间发展过程中的刻画而得以实现。如《罐头厂街》的华人老李。

  4.通过该角色的故事才能凸显作家文章中所蕴含的对东方哲学和华人的态度;还有《菊花》中的伊莉莎等等。他运用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把经历和感受诉诸笔端,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5.发人深省的象征手法及有效的对比技巧。林六辰在《约翰·斯坦贝克田园小说中景物的象征意义》一文中,通过斯坦贝克不同的几部作品中有关动物,植物和山川的象征在原文中的体现佐证了作家高深的语言修养和艺术美感。蒋璐也在《追寻自我身份的幻灭之旅———斯坦贝克<菊花>与曼斯菲尔德<幸福>比较研究》一文中分析出“菊花,作为伊莉莎象征,蕴含了她未被发掘的女性意识和女性气质。而斯坦贝克之所以选择了偏中性的菊花而不是玫瑰等明显的女性植物,暗示了伊莉莎原本缺少女性气质的事实”。

  6.优美的诗性化语言和暗示性的结尾。田俊武在《简论约翰·斯坦贝克小说的诗性语言》一文中,从几个特征佐证了斯坦贝克对音乐的爱好以及他深厚的诗歌素养使他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有意识地追求语言的诗性特征。特征之一是小说题目的诗意隐喻性;特征之二是人物口语的形象、哲理性;特征之三,是叙事语言的诗性化,这也是作家小说诗性语言追求的核心部分。而樊林在《有限的结局无穷的韵味———斯坦贝克小说暗示性结尾试析》一文中,以《煎饼坪》、《人鼠之间》、《菊》、《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和《珍珠》这几部作品为例来分析暗示性结尾分别是怎样体现及借此更有韵味的点亮主题。

  7.从圣经的因素在斯坦贝克作品中的体现,隐喻的使用技巧,文本异常的结构及独特的艺术,原著作者小说的美学价值研究等等这些视角来研究斯坦贝克的也不罕见。

  六、斯坦贝克作品对欧美文学传统的传承和对中国文化态度的转变

  田俊武在《约翰·斯坦贝克和欧美文学传统》中系统地从作家青年时期的阅读经验到如何以及从哪些方面深受欧美文学传统的影响详尽地阐述于字里行间;张昌宋在《约翰·斯坦贝克笔下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一文中聚焦于《罐头厂街》和《伊甸园之东》这两部作品中的华人形象不同的比较,借此来体现了斯坦贝克接受中国人,尊重中国人思想的态度的转变以及他敢于正面塑造华人的勇气。

结论

  从近十年来国内对斯坦贝克研究的结果来看,斯坦贝克作品在国内研究的视野和维度较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飞跃和拓展。之前由于只注重中国和西方意识形态差异的方面,国内大部分研究都认为该作者是“无产阶级左翼作家”,“披露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无产阶级受剥削”等等类似的总结。这其实是对作者整个创作生涯的粗浅理解和片面理解。而今,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明显聚焦于作者除了“农业工人三部曲”之外的一些文本,从创作审美,文化解读,文化传承等等众多的领域对这位文学大家进行文本批评,研究明显走向成熟和理性以及全面多元化,横向和纵向研究都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