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精神生产概念的现代认识谈溯源论文(3)

时间:2021-08-31

  三、笛卡尔的表象观念:

  人类精神生产的认识结果与培根一样,笛卡尔也需求一种可靠的方法来保证认识的确定性。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他借助于“内省”的方式,通过普遍怀疑,最终表明人类知识的确定性,并且奠定了“我思”的主体地位,使得“我思”成为认识者主体。在笛卡尔那里,这个认识主体是否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生产主体呢? 如果说,在笛卡尔那里存有某种在认识过程中主体生产出来的产品,那么就可以说笛卡尔使认识主体在这一意义上成为生产者。笛卡尔将“观念”作为主体认识的结果,作为知识或真理的可能的组成部分。笔者在此着眼于考察笛卡尔对“观念”的划分,追问笛卡尔是否具有某种可以作为认识对象的、被生产出来的观念。

  在“第三沉思”中,笛卡尔为了考察上帝的存在及其是否具有欺骗性这一问题,将人类观念划分为三种: “在我的这些观念里边,有些看似是天赋的( innate) ,有些是外来的( adventitious) ,有些是由我自己虚构的( invented) 。因为,我对一般称之为一个东西,或一个真理,或一个思想的理解,只是出自我的本性的; 但是,如果我现在听见了什么声音,看见了太阳,感觉到了热,那么一直到这时候我判断这些感觉都是出自存在于我以外的什么东西发出的; 最后,我觉得人鱼、鹫马以及诸如此类的其他一切怪物都是一些发明。但也许我的所有的观念都是天赋的或是外来的或是被制造的,因为我还没有清楚地发现它们的真正来源。” 由此,观念被笛卡尔划分为三种: 第一是来自于“我”的本性的天赋观念,这种观念实际上立足于我的“思维”活动,即“我思”。第二是外在于“我”的外来的观念,我感觉到这些观念是受到外在于“我”的东西的影响。笛卡尔在这里举了“太阳”的例子。我们在阳光下感受到热,于是在我们看到太阳,进而在心中有了太阳的观念。笛卡尔在“第一沉思”中强调,借助感觉的观念是不可靠的,不能成为真理或知识的对象。因此,这就顺理成章地使读者认为第二类观念是不可靠的。第三种是由“我”虚构的观念,笛卡尔以人鱼、鹫马为例。笛卡尔通过这一划分保证了“天赋观念”的基础可靠的认识论地位。

  但是,这三种观念是否能够作为精神生产的结果呢? 按照笛卡尔的逻辑,第一种观念来自“我”的内部,实际上是出于人的本质的天赋观念,无法体现出“生产”过程。笛卡尔将这些“天赋观念”当做整个观念系统的演绎根据和逻辑前提,任何其他观念都立足于“天赋观念”之上。天赋观念清楚、明晰,可以作为知识的对象,但由于“天赋观念”是与人类作为认识主体同时产生的,因而它们并非是人创造的。第二种观念来自于外在于“我”的概念,是来自“外界”的观念。但由于这种观念是由人的感官得出的,笛卡尔并不相信这种观念是可靠的。在笛卡尔对这一观念的描述中,不难发现,尽管这类观念并没有来自感觉,但它们仍旧表现出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一类观念为“表象”。实际上,考察笛卡尔的普遍怀疑之后发现,表象不能够为思维主体直接地、无中介地直觉到。同时,表象也不是虚构的观念,因为与“人鱼”“鹫马”这些认识主体虚构出来的、即便在外在于“我”的环境中也难以找到对应物的观念相比,表象的对象必定是具有某种程度的客观实在性。因此,表象并非是第三种观念。

  事实上,表象兼具这三种概念的某些特征。表象既离不开天赋观念,也和外来观念一样,与外在于“我”的客观实在相关,同时和虚构概念一样都是人造物。总而言之,表象是人造物,是人类精神生产的产物和结果。表象与外部世界相似,适合于外部世界。但实际上,根据米勒对笛卡尔早期文本的解读和重构,不难发现,表象是认识主体用“简单本质”( simple natures) 制作的人造物。在《指导人类心灵的规则》一文中,笛卡尔对人类认识的对象进行了不同的划分。笛卡尔认为,我们所认识的对象只限于我们理智力所能及的部分。这一部分分为两类: 一类是绝对的简单本质,另一类是复杂的或复合本质( compositenatures) 。简单的本质是精神上的或身体的性质,这种性质是直觉通过反思得到的。对于复合本质来说,笛卡尔在不同的文本中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划分,其一是在“规则VIII”中将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感知或感觉得到的,一部分是由理智本身聚集起来的。其二是在“规则XII”中,按其来源又分为冲动的、演绎的和猜测的本质。天赋观念对应于绝对简单的本质; 外来观念对应于来自感觉的,也即来自冲动的复合本质; 而虚构观念对应于来自猜测的复合本质。虚构观念同时也属于理智本身聚集的复合本质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的复合本质不仅包含虚构观念,也包含了来自演绎的复合的本质。这种来自演绎的复合本质就是笛卡尔语境中的“表象”。而且它也是认识主体所获得的知识或真理的内容。因为笛卡尔早已表明来自感觉的观念不可靠,同时也说明来自猜测的复合本质的聚集是虚构的,不具备客观实在性。因此,真正的知识或真理只能是表象,是来自演绎的对简单本质的聚集而形成的复合本质。

  那么这种知识如何体现出认识主体的生产性的特征呢? 这就体现在作为演绎的复合观念的表象中。表象是人类理智借助于对简单的本质的复合或聚集。表象聚集了诸多简单本质,即来自于直觉的天赋观念,并将其放入一个有秩序的序列中。笛卡尔以对“磁铁”( magnet) 的认识为例,表明认识的第一步是聚集所有与问题相关的观测,得出所有可能的简单本质。进而从诸多简单本质的混合中试图演绎出所有磁铁所具有的效果。因此,在笛卡尔那里,真正的表象是依赖于人类理智的简单本质加工成的人造物。表象的生产同时就意味着人类作为认识主体对于外在自然的认识过程。人类的表象生产活动同时就是人的认识活动,人类主体既是获得自然知识或真理的认识主体,也是进行着建构活动的生产主体。

  17 世纪之后西欧政治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动力。培根和笛卡尔作为近代哲学的创始人,对精神生产的工具和方法问题的探索,为马克思“精神生产”概念的批判与超越提供了理论前提。培根提出的“归纳法”成为一种生产知识的工具和方法,笛卡尔在培根的基础上将对精神生产的研究推向深入,提出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生产结果的“表象”概念。可以说,在现代哲学早期的认识论传统中,就已经包含着人类对“意识、观念、思想”何以产生的懵懂认识,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提出进行了理论上的铺垫。从这个角度来说,马克思的“精神生产”概念不仅仅立足于德国古典哲学传统,更是立足于整个现代哲学的发展中。当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成为主体之时,人类就不仅是认识主体,同时也是生产主体。

  不过马克思对培根和笛卡尔认识论思想的超越之处在于,在马克思那里,社会实践的认识论功用最终实现了从物质生产向精神生产的“复归”,精神生产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成为人的生命活动存在的重要方式,是人的类本质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从而促使人类在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的境界中充分地享有“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也是马克思“精神生产”概念给予当代人最为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