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教学大纲及习题答案(7)

时间:2021-08-31

 三、顺畅诵读,整体感知。

  1.听读。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

  朗读指导:文言文的学习,重在朗读 , “好文不厌百回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五读法”: A、初读通语句;B、再读明大意;C、三读有感情;D、四读品内涵;E、五读得启迪。

  (1)浏览全文,了解全貌。

  a、识记生字词;b、断清句层次;c、朗读按标点; d、难句标出来。

  (2)逐词逐句,弄懂其义。

  a、分析理解词语;b、省略补出翻译;c、精读分析理解;d、画批圈点小结。

  2.学生自读

  (1)可用默读、轻读、放声读等多种形式。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字词典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解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投影显示:

  1.注音

  蜃(shèn)景 奂(huàn)山 禹(yǔ) 青冥(mínɡ)

  禅(chán)院 甍(ménɡ) 高垣(yuán) 睥睨(pì nì)

  连亘(ɡèn) 窗扉(fēi) 逾(yú)时 倏忽(shū)

  2.释义

  (1)通假字: 一切乌有:“乌”同“无”。 裁如星点:“裁”同“才”。

  (2)然数年恒不一见:恒,经常。

  高垣睥睨:高高低低的城墙。

  居然城郭:居然,竟然。

  历历在目:历历,(物体或景物)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

  尘气莽莽然:莽莽,广大。

  危楼一座:危,高。

  黯然缥缈:昏暗得看不分明。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

  或凭或立:凭,靠着。

  (3)整理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正确解释。

  以时间为序的

  时间词语:忽(忽然) 无何(不久,不一会儿) 未几(与“无何”含义相同)、忽、既而(不久) 逾时(过了一会儿) 倏忽(突然)

  (4) 古今词义不同:

  直接霄汉:古义:一直连接到 今义:不经过中间的事物

  唯危楼一座:古义:高楼 今义:危险的楼

  (5)词类活用:

  窗扉皆洞开:(像洞一样,名词做状语)

  居然城郭矣:(动词,变成城郭了!)

  (6)一词多义:

  数:见宫殿数十所 (几,几个,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数至八层 (计数)

  然: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表转折)

  居然城郭矣 (竟然,词尾)

  见:然数年恒不一见 (出现)

  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看见)

  (7)判断句:

  奂山山寺,邑八景之一也.

  倒装句:

  不一见: 见不到一次

  饮楼上: 在楼上喝酒

  (宫殿)数十所: 几十所(宫殿)

  楼若者: 像楼的

  堂若者: 像厅堂的

  坊若者: 像街巷的

  不一状: 形状不一

  (8)难句翻译:

  ①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译: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之一。

  ②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译: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低低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市。

  ③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译: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译:(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有靠着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⑤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

  译: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

  3.集体顺畅朗读,熟悉课文情节。试用“‖”给原文划分层次,并说出理由。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层次:奂山山市……不一见。‖孙公子禹年……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鬼市”云。

  文章起笔奇特说明山市难得,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成。主体部分描绘山市出现的全过程,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四、研习课文内容

  1.熟读课文开头,用原句填充:山市景观美丽而又奇特,说明山市独特的语句是 。指出山市见之不易的语句是 。

  明确:“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2.讨论分析主体部分,理清描写层次。

  (1)听朗读录音,依据课文内容在脑海中想像、勾勒出山市景象。

  (2)生动有感情地自由诵读,思考:

  ①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变化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请简练概括。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试作复述。

  明确: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即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②山市变化的三个阶段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写的,找出相应的标示性词语。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山市的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线索描写山市的变化。标示性的词语是: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变幻莫测。具体变化如下:孤塔-宫殿-城郭-危楼-高舍-如拳如豆-不可见

  思 考: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

  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3.问题讨论:

  (1)根据下列提示感知、想像山市蜃景。

  ①孤塔的底部在什么地方?周围有哪些事物?(山头。“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

  ②城上有楼吗?你看见城中的街道了吗?(“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③危楼上有多少人?都在干什么?(“楼上人往往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根据提示,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展开合理想像,扩写山市。各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交流,同学评议。

  (2)偶尔机缘能见到奇异山市景观的幸运目击者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是“山市”。

  (3)作者写城郭,寥寥数语却得虚中见实之妙,而对“危楼”的描述却实写、细写,试分析作者剪裁的匠心。

  明确:作者写城郭“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气象,以虚代实,粗粗勾勒了一个庞大城市的规模和轮廓。对城市的整体布局和细部事物,一概不作描述,只以“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概括。可是,我们虽不细知其详貌。但是,加以“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就足以想像那城市的繁荣景象了。可谓虚中见实。但作者对“危楼”的描述,都是实写、细写。文中不仅描摹了楼的高大、雄伟以及它简洁、明朗的结构,而且还用简洁富有表现力的笔墨,写出了楼上各色人等的活动,细腻点染了楼中人物的风姿和神态。这样剪裁,使我们不只看到“山市”里的高楼城郭,而且似乎触摸到“山市”里人情风俗的气息,使得本是“无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赏心悦目。

  (4)文中称“山市”为“鬼市”,真的有鬼吗?请查阅有关资料对山市的成因作一科学说明。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当空气各层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这种现象多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

  4.听朗读录音,再品优美意境。五、课堂小结

  目睹山市奇景,是偶尔机缘里的幸运。蒲松龄的《山市》文景皆佳,韵味荡漾。山市由生成到消失历历如画,无论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曲尽其妙,给人以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之感。我们有理由相信《聊斋志异》中其他近似小品的篇章如《木雕人》《铁布衫法》等也有此种妙处,为了开阔视野,同学们会开卷受益的。

【山市-教学大纲及习题答案】相关文章:

1.《山市》练习题及答案

2.《山市》同步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3.山市阅读及答案

4.《山市》阅读试题及答案

5.《山市》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6.《山市》阅读练习及答案

7.《山市(节选)》阅读及答案

8.《山市》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9.《山市》文言文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