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知识和能力检测试题(2)

时间:2021-08-31

  梅林坳的路是难行的,肩上的负荷渐渐地沉重起来。我们行进在艰难的路上。

  那正遭受着残酷践踏的土地——九龙新界的远影,还依稀地( )在那迷蒙的雨雾中,在那模糊的远山的阴影下,好像一只在荒野颤抖着的受伤的野兽。人们不都是刚从那死亡线上逃脱出来的吗?

  站在山道上回过头去。那久经荒芜的田地,变成了瓦砾的村舍的旧迹,被砍伐了的树木残根……还清晰地呈露在人们的眼底,这一切都铭志着这土地的被蹂躏、被残害的过去。

  仰望山头,路还那么悠长啊!可是,越过这山壁,越过这难行的`山道,不就是自由的天地吗?怀着这希望,这确信,谁也不会发出一声怨叹。曾经走到绝望边缘上的人是不会屈服于艰苦的!

  一刻钟以前,我们不是还在敌人武器的控制之下吗?可是,现在,我们竟然平安地转上了通向自己人的土地的路,摆脱了野兽的跟踪。谁还会顾虑到道路的艰难呢?

  当我们到达山顶的时候,那是多么地高兴啊!向北望去,一片丰饶的田地,展开了在山下,虽然已是残冬的季候,可是,那些成熟了的麦子,那些将近开花的蔬菜,绿得多么诱人啊!就在那方向,寄托着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漫漫长路的目的。

  微风轻抚着我们发红的脸,阳光从云隙里伸展下来,温暖着我们,有如一条金色的被子。多么明朗的天气啊!我们多久不曾在这样明朗的天空下呼吸过了啊!三十天以来,在我们的回忆中似乎搜寻不出一个明朗的天气。那些日子,天空总是那么阴沉,战烟和阴雾混和着,低低地压了下来,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那时,我曾经想:“香港的天气难道向来是这样的么?为什么一向不曾发觉呢?”可是,现在,我们终于摆脱了那窒闷的空气的压迫!我们又能轻快地呼吸新鲜的空气了!

  经过了十几分钟的休息,一天行旅的疲劳,似乎很快地洗清了,我们又精神饱满地开始了未尽的旅程。

  下坡路特别地好走,人们的脚步都轻松了起来。有人轻轻地唱起歌来: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歌是太熟悉了,不大容易在人们的心里唤起感动。可是,现在,这同样的歌声,却多么地叫人感动啊!三十多天以来,我们不曾听到过这歌声,谁还敢唱这歌呢?恶兽们不是正在窥视着每一个“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而企图以一声歌或一句话来做屠杀的罪证吗?我清楚地记得:在圣诞节次日的那个恐怖的早晨,邻家的三岁的孩子曾经为着唱了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而遭到她母亲一顿打。当她母亲变了脸色,用手扪她的嘴的时候,她挣扎着,带哭地问:“为什么不许唱呢?”

  大人们也只能含着泪沉默地望着她,谁能说这歌是有罪的呢?三岁的孩子是不能了解这一夕之间的巨变的,她又有什么理由要抑制这唱歌的欲望呢?

  可是,现在,我们又重新听到了这歌声!一个人低声地开始,于是第二人,第三人……不自觉地随和起来,于是这低声的吟哦终于成了壮大的歌唱——叫人激动,颤栗的歌唱!

  负荷依然是那么沉重,道路依然是那么崎岖,可是却不再感到疲困,因为我们终于越过了那生和死的界山,踏上了自己人的土地!

  17.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入( )处。(2分)( )

  A.隐没 B.隐现

  C.躲藏 D.掩映

  18.“自由的天地”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9.第5、6两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有:(4分)

  (1)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7段中多次写到“明朗的天气”,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志;“那窒闷的空气的压迫”既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1.“这同样的歌声”现在为什么“叫人感动”?(2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第13段的描写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2分)

  23.从全文看,第14段连用“依然”一词的作用是什么?(4分)

  三、写作(40分)

  24.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不喜欢战争。但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在中国,“九·一八”的炮声,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南京大屠杀中30万死难同胞的呼喊声,时时使我们警醒。但是就在最近几年,日本教科文组织肆意篡改历史教科书,把“侵略”中国说成是“进入”中国,把它自己放在了正义的一方。

  请以“战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一、1.D (A.rào,yōu;B.ruì;C.hénɡ)

  2.C 3.B(A.裁;B.堂;D.崇)

  3.B(应为“急急忙忙”)

  4.C

  5.D (A.应为“攻势”;B.“旋”和“归来”重复;C.删“的距离” )

  6.(1)×(背景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2)×(应为“抗日战争”)

  (3)√

  (4)×(应为“法国”)

  7.(1)比喻

  (2)中国共产党一心为人民,减租减息,斗地主恶霸,善于发动群众,因而在江淮地区已站稳了脚跟,势在必胜。

  8.伊拉克人民奋起反抗,与敌斗争,是民族自卫的正义战争

  9.示例:①阿姨,我想买支钢笔。②请多拿几支好吗?③对不起,我想到其他商店看看。

  二、(一)10.融合 呈现 反抗 执著

  11.天地与人同哀。 用“雨”来表达对南斯拉夫这个小城被残杀的7000多人的哀悼。

  12.突出被杀的是一群求知欲旺盛,充满幻想的孩子,表现了女演员对他们的怀念和哀悼。

  13.排比。 表现了南斯拉夫塞尔维亚人对被残杀的亲人的怀念,他们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意向,希望永远不要再有战争了。

  14.日军发动的南京大屠杀使我30万同胞被杀害。 作者想到自己对受害者的感情,也就能完全理解南斯拉夫人对受害者的怀念之情。

  15.我们可以不记仇,但是不能忘记惨痛的历史事实,不能忘记非正义战争的罪恶,不能忘记死于非命的孩子,不能忘记起来反抗的民族的英勇。要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16.通过音乐会,重现残酷而沉重的历史,表达了人民的哀悼之情。

  (二)17.B 18.抗战大后方

  19.排比 例:寄托着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漫漫长路的目的。 反问 例:我们不是还在敌人武器的控制之下吗? 或者:谁还会顾虑到道路的艰难呢? 比喻 例:摆脱了野兽的追踪。

  20.向往光明和自由 战烟和阴雾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敌占区人们被蹂躏,被残害的内心感受

  21.经受被奴役的痛苦,才觉得这歌声的感人。

  22.反衬

  23.呼应开头;为突出“踏上了自己的土地”的人们获得自由时的欢快心情。

  三、24.略

【第一单元知识和能力检测试题】相关文章:

1.第三单元知识和能力检测试题

2.单元知识和能力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3.高一上册政治第一单元知识提升检测试题

4.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5.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

6.九年级上册政治第一单元检测试题

7.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检测试题

8.初一政治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