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试题之对流层

时间:2021-08-31

有关世界地理试题之对流层

世界地理试题之对流层

  【—世界之对流层】,对流层从地球表面开始向高空伸展,直至对流层顶,即平流层的起点为止。

  1、下列关于洋流的分布规律,正确的是:

  A、世界海洋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形成大洋环流

  B、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洋流分布无规律

  C、在副热带地区大陆的东岸,有寒流经过

  D、大陆的东岸均有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

  2、关于A、B两地附近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为沿海地区,A地的降水较少

  B、B附近地势较高,常常有地形雨形成

  C、厄尔尼诺现象源自B海区

  D、B地没有寒暖流交汇,难以形成渔场

  3、在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均有大面积分布的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热带雨林带 C、温带荒漠带 D、温带、亚寒带森林带

  4、“神舟六号”选择在酒泉发射是因为这里( )

  A、 海拔高,接近卫星所在的大气层 B、纬度低,接近同步地球轨道

  C、气候干旱,大气的透明度高 D、 设备先进,科技力量雄厚

  5、甲地(30°N,160°W),乙地(30°S,160°E)

  分别有两物体向西和向东运动,下列有关其地转偏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向高纬偏向 B、 都向低纬偏向 C、都向南偏 D、都向北偏

  6、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地球上则看不见( )

  ①阳光 ② 极光 ③ 彗星 ④ 流星现象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7、深秋时节,农民有时会在农田里燃烧秸秆制造烟雾,这是为了( )

  A、增强大气逆辐射,避免农作物受到冻害 B、增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利光合作用

  C、增加地面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损失 D、增加空气中的水汽,满足植物对水的需求

  8、如果黄赤交角增加1度,热带的范围将增加( )

  A、1度 B、2度 C、3度 D、4度

  9、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地面反射 D、大气辐射

  10、下列四种地质作用现象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夏威夷群岛的形成 C、广西桂林山水 D、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总结:它同时是地球大气层里密度最高的一层,它蕴含了整个大气层约75%的质量,以及几乎所有的水蒸气及气溶胶。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黑潮气候影响

  【—初一地理总结之黑潮气候影响】黑潮是由太平洋北赤道流在菲律宾群岛以东向北流动的一个分支延续而来。其源地位于中国台湾省东南和巴士海峡以东海域。

  黑潮与气候关系密切。日本气候温暖湿润,就是受惠于黑潮环绕。我国青岛与日本的东京、上海与日本九州,纬度相近,而气候却差异不少。当青岛人棉衣上身时,东京人还穿着秋装;当上海已是"昨夜西风凋碧树"时,九州的亚热带植物依然绿叶扶疏。这是因为,海洋暖流对大气有直接影响。据科学家计算,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低1℃释放出的热量,可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气温度升高1℃。而海又是透明的,太阳辐射能传至较深的地方,使相当厚的水层贮存着热量。假若全球100米厚的海水降低1℃,其放出的热能可使全球大气增加60℃!

  所以说,海洋长期积蓄着的大量热能,是一个巨大的"热站",通过长期积蓄着的大量热能和能量的传递,不断影响着天气与气候的变化。然而,通过改造海洋暖流调节气候,至今,仍是"纸上谈兵",能否可行并付诸实施,充分开发和利用海洋中积蓄着的热能,使全球气候变暖得到遏制或者趋缓,造福人类,还有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提高,并将成为各国科学家亟待攻克的世纪难题。

  总结:黑潮是西太平洋上一条较大的暖流。它和大洋环流是什么关系,它是如何和太平洋水体进行热能交换、水团交换的?黑潮和厄尔尼诺现象有关系吗?等等。我们相信,这许许多多的问题,在未来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的活动中,一定能获得解决。

初中二年级地理试题之我国的周边国家

  【—世界地理测试题】接着上一章节我国的地理位置练习题,接下来为大家带来的是世界地理测试题之我国的周边国家,请同学们认真审题。

  1、下列各组国家中,与我国云南省相邻的一组是( )

  A.蒙古、俄罗斯

  B.越南、老挝

  C.尼泊尔、印度

  D.阿富汗、巴基斯坦

  2、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一组国家是( )

  A.印度、文莱、菲律宾

  B.马来西亚、朝鲜、韩国

  C.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

  D.文莱、菲律宾、日本

  这次为大家带来的是世界地理测试题之我国的周边国家,相信同学们都回答正确了吧。接下来还有更多更全的试题等着大家来练习呢。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四季的形成

  【—初一地理总结之四季的形成】 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地球的公转。

  四季的形成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地球一直不断自西向东自转,与此同时又绕太阳公转。而地球公转的轨道又是一个椭圆的形状,太阳始终位于一个焦点上。地球在不断公转的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始终会保持66°34′的交角,即地球始终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因为地球公转的原因,致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发生变化。

  到了每年6月22日前后,地球就是位于远日点。太阳会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夏至日。与此同时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最高,白昼最长,而且气候也炎热,属于北半球的夏季,但南半球正处于寒冷的冬季。此后因为继续在公转轨道上不停运行,太阳的直射点便会南移。到了9月23日左右,太阳就会直射赤道,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秋分日。现在南半球以及北半球得到的太阳热量都相等,昼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地球继续不断运转,到12月22日左右,地球开始位于近日点,太阳便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而此时北半球得到的热量为最少,且白昼时间最短,气候也相当寒冷,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刚好是夏季。太阳直射点北返以后,在3月21日左右,太阳再次直接射向赤道,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春分日。

  总结:这个时候,是北半球的春季,而南半球却是秋季。地球像这样以一年为周期绕太阳不停运转,从而产生了四季的更替。如果我们把地球看成为一个质点的话,那么地球轨道实际上是指地心的公转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