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有多少人为了我……》,本课选自《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2课。本课由“他们为我做了什么”、“小采访”、“小辨析”、“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等四部分所组成。本单元设置的主题是:我的成长与他人。根据儿童发展的逻辑,要懂得自己的成长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懂得劳动给自己带来的方便,从小要尊重普通劳动者。

二、说学情

  中国传统价值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故“君子远庖厨也”, 人们把劳动的地位分出了三六九等,这种观念影响了一代人又一代人。尤其是咱们城里学生从认识上知道劳动者,但由于对劳动者及其劳动缺少切身的体会,因此对这些人和事往往熟视无睹,意识不到自己与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们之间密不可分的生态关系,也意识不到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

  鉴于以上认识,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感受劳动者的劳动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方便。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培养学生尊重他

  们的人格、感谢劳动者的情感。

  行为目标: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善待普通劳动者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的习惯。

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

  1.因为学生缺少对劳动的体验,缺少对劳动者的了解,因此让学生懂得自己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明白“人人为我”。

  2.在学生明白“人人为我”的基础上,懂得善待普通劳动者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并培养学生树立“我为人人”的观念。

  为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及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社会生活,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学科,是为儿童认识、参与、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的课程。鉴于教材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实践体验法,角色互换法等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认识,激发他们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四、教学过程

A、看短篇,揭示课题。

  1、看短篇:

  短篇为教师课前拍摄的,涉及的对象尽量宽泛一些,比如冒着烈日或寒风

  种植素菜的菜农,早早起来到菜市场买菜的,清早打扫卫生的清洁工人,理发师,纺织工人,警察叔叔,电视台日夜工作的场景等。

  2、提问:

  ①看了这个短篇,你想说些什么?

  这个问题提出以后,我估计大多数学生只是站在赞美的角度,去歌颂这些默

  默无闻的劳动者。如果是这样的话,在学生赞美后,教师可以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

  ② 你觉得这些劳动者的劳动与你的生活有没有关系?

  这个问题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自己想想,再在小组说,最后在班级交流。

  如果第一个问题提出以后,就有学生说到这些劳动着与自己生活关系的话,就讲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也可以。

  总之,这一环节教师要示学生的理解而决定教学顺序。

  3、设想:

  假如自来水厂的工人都停止了劳动,

  假如所有的警察都不上班了,

  假如电视台的人都停止了工作,

  ……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然后班级交流。

  (2)小结:是呀,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为了你、我、他,战斗在各

  自的岗位上,当我们坐在这宽敞的教室里学习着知识的时候,可曾想到有多少人为了我(出示课题:有多少人为了我……)付出了许多。

  (3说说有多少人为了我们能在着宽敞的教师里学习,付出着。

B、采访劳动者,加深对劳动者的了解,从而更加敬仰他们。

  事先请来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若干个,先向学生一一介绍,然后再由学生自己

  决定采访对象。

C、联系生活,感受劳动者给自己带来的方便。

  1、在你的成长过程中,遇到过下面的情况吗?

  2、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劳动者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工作的时间常常是我们大家休息的时候。他们为了工作,常常放弃了许多和家人团聚的机会。看看下面图中的情景(送牛奶的,巡夜的保安,敬老院的阿姨,电信台的工人,农民,气象员),想一想,当他们在工作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1 让学生充分说说。

  (2)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D、赞美劳动者,深化感情。

  1、师小结: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刻,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你、我,

  在默默的付出;在你成长的道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帮助过你……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我们要尊重他们,感谢他们!

  2、配乐朗诵《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人》(课本P/48页)

  3、同学们,大家愿意拿起你的笔,来赞美曾经为你付出过或曾经帮助过你的劳动者吗?(学生仿照上面的样子写,页可以不同的体裁)。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的基础上,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教学的。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为下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打基础。

  课堂设计说明:

  让学生用学具旋转依次得到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使学生体会到在这里所有角的形成是通过旋转得到的,并且把以前学习的角和新认识的角结合起来复习了一遍,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更加系统化;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平角、周角的特征,训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会在画出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 通过实践操作,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辨认平角和周角,并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平角与周角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活动角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出示图片“角”,问:你们还记得这是什么图形吗?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2、你们以前认识过哪几种角?

  3、你能用活动角转出锐角、直角、钝角吗?学生动手操作。

  师:在旋转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旋转与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前面引出了角,紧接着复习角的定义和学过的几种角,过渡自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非常有效的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角

  1、出示导学提纲1:

  (1)转一转: 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旋转出一个比钝角大的角。

  (2) 想一想:当你把角的两条边旋转到形成一条直线时,此时是不是形成了角?形成了什么角?

  (3)议一议:在小组内讨论,这个角有什么特点?

  2、学生活动

  3、全班交流

  (1)指名演示角的变化过程,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2)通过旋转,角的两边形成一条直线时,引导学生讨论:此时是不是形成了角?这个角有什么特征?

  (3)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4)指导学生画平角,注意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的画法。

  (5)学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6)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角。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摆学过的锐角入手,在循序渐进的操作活动中发现平角,但教师不急于告知学生这样的角是平角,而是鼓励学生去怀疑“它是角吗?”,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角的已有经验去判断和讨论,最后肯定它是角,这样就使学生真正认识了平角,理解了平角的特征)

  (二)认识周角

  1、出示导学提纲2:

  (1)转一转: 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旋转出一个比平角大的角。

  (2)想一想:当你把角的两条边旋转到完全重合时,此时是不是角?叫什么角?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3)议一议:在小组内讨论,这个角有什么特点?

  2、学生活动

  3、全班交流

  (1)指名演示角的变化过程,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2)通过旋转,角的两边完全重合时,引导学生讨论:此时是不是形成了角?这个角有什么特征?

  (3)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4)指导学生画周角

  (5)学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6)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

  (设计意图:周角的认识是由教师演示得到的,所以这里安排了让学生旋转自己手中的活动角得到周角,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旋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周角是怎样形成的)

  三、动手操作,探究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1、拿出圆形纸片,对折2次,你发现了什么?再展开,你又发现了什么?一个平角里面有几个直角?(师板书:1平角=2直角),接着再展开到原来的样子,你又发现什么?一个周角里面有几个平角?有几个直角?(生答师板书:1周角=2平角=4直角)。

  (设计意图:学生都喜欢在课堂上的操作活动,因此在折一折的活动能够主动探索进而发现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2、折出一个直角,把你折的直角与同桌折的直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展示交流,师再进行总结。

  3、折出一个钝角,把你折的钝角与同桌折的钝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展示交流,师再进行总结。

  四、巩固练习

  完成书23页练一练第2题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书23页练一练第3、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