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必备】说课稿汇编七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演示文稿动起来》。下面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1、教材分析;2、教法选择;3、学法指导;4、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西安交通大学版小学课本信息技术五年级第五课,《演示文稿动起来》是PowerPoint这单元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制作静态的演示文稿,如在PowerPoint中利用文本框制作文字,插入艺术字、剪贴画、图片,设置背景,对整个幻灯片进行浏览与放映等,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课设置动画效果的学习,可以使静态的演示作品变为动态的演示作品,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幻灯片动画效果和动画放映顺序的设置:

  (2)过程与方式:通过直观演示、任务驱动、分层教学、和评价的影响,使学生熟练掌握设置动画效果和顺序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自他展示、自他激励、体验创作的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探索中陶冶情操。

  3、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围绕设置幻灯片动画效果和动画放映顺序展开,所以把重点定位在动画效果的制作。而在设置过程中,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 “自定义动画”对话框上较难掌握,所以掌握“自定义动画”的操作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4、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件。

  二、说教法选择

  本节课内容是操作性较强的一节课,而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中,“任务驱动”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灌输的地位。在本节课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课的特点,采用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1实践操作法2合作交流法3问题解决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突破重难点,本节课他设计下面教学环节:

  1、展示实例,激发兴趣

  良好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开始。上课后,以《龟兔赛跑》故事为蓝本直接制作两个不同的演示文稿,有动画的和没有动画的范例,创设教学导入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不同,同学们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好呢?好在哪里?为什么?回答是肯定的,于是顺势导入课题:让幻灯片动起来。通过对比,发生强烈的反差,利用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能顺利实现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任务驱动,自主实践

  设计的任务是利用“自定义动画”命令,为“快乐的六一” 幻灯片的气球设置不同的动画效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往往有学生在老师还未教之前就已经会了,所以他要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来做“小老师”。要求学生打开学生机的幻灯片自主练习,在这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三分钟后请一位学生上来试一试。接着根据学生的实际复习设置动画的方法,并强调“要设定一个对象的动画效果,必须先选定对象,再进行设置。”此任务的目的是为了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为完成后续的任务作铺垫,提起学生学习自定义动画的欲望和尝试的心理。

  3、同伴互助,层层深入

  “动物大家庭”幻灯片,按照要求设置动画的顺序。这样设计任务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带着问题,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分小组进行认真反复的实践,在这过程他给予必要的指导,然后同样请一位学生设置正确的放映“顺序和时间”。师生小结:要调整演示对象的顺序,该对象也必须首先选定。再通过调整顺序的上下按钮来调整各个对象播放的顺序

  4、学生展示 归纳巩固

  运用广播教学平台,将“乌鸦喝水”幻灯片按照故事情节设置动画效果。一边拨放动画,一边讲故事。在学生演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并强调学生们要注意观察播放时与开始时的差别。此任务在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为作品的整体效果作最后的修饰。

  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操作指导,重点指导对象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操作能力强的学生重点从版面设计方面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力。在学生制作的同时,用广播教学进行转播;制作完毕后,组织小组先进行展示,推荐出好的作品在大屏幕上展示,让学生说说设计思路和简要介绍图片资料。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的同时,充分体验到了创作的愉悦和成功的快乐。

  5、课后延伸,拓展知识。

  对学生来说,除了掌握信息技术本身的技能外,如何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方面。于是他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布置以下任务:世界园艺博览会马上就要在西安召开了,请同学们以世园会为主题自制幻灯片来宣传一下西安。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1、 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及意义:

  本课时内容是在以前学过的“求平均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属于教学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大都在整数范围内),为教学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大都在引进小数后)奠定基础。从教改的趋势看,他倾向与把平均数应用题与统计初步知识结合起来教学的。

  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编排意图很明确,重在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通过移多补少使各部分同样多,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平均数。以往的教学较少关注“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大多是为求平均数而求平均数,关注计算方法,力求通过不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平均数”主要凸现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让学生经历学的过程,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感悟,理解平均数的真实含义,掌握用不同方法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平均数问题。把它放在三年级“统计”这一单元,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统计数据的集中趋势量,它所反映的是一个整体的水平,它的价值是用一个量来表征统计数据的总体水准,并应用它进行比较和合情的推测。既可以用它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能清楚地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基于对平均数的理解,在教学中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事例,初步理解平均数,知道怎么求平均数。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方法,能从生活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感悟平均数的意义;重在理解平均数在统计意义。

  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初步认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探求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3、 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难点是探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 说教法、学法:

  1、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有一定难度,故我尽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思想在学生头脑里产生”,还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三、 教学程序设计

  1、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复习部分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迁移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如我先用学生喜欢的卡通猫为对象,设计他们正在参加池塘钓鱼比赛的情景,然后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请学生猜一猜:哪只猫钓的鱼最多?哪只猫钓的鱼最少?并利用学生手中的12个圆片把猜的的结果动手摆起来。摆好后,再请学生想一想怎样移动使每份同样多?学生自己操作,个别同学上台来操作演示。教师结合同学的操作情况进行例举,证实学生的话是正确的。这样通过人人动手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内涵就是“移多补少”,然后通过多媒体教学,确性通过移动能把大小不等的数量变为相等,相等的每一份就是这三个数的平均数,从而揭示平均数的含义,使得概念在学生操作中生成,在主动建构过程中深化对概念本质意义的理解。当学生的建构刚刚获得平衡时,又巧妙设置认知冲突,“平均数除了通过移动得到,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得到呢?”迫使学生打破以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先合并,再平均分)。然后要求学生自己验证,从而揭示课题。

  2、 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引出“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用到过求平均数?”假如我想了解一下我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那该怎么办呢?随此一问,学生的思维在起波澜。那这样一个一个算是否太麻烦?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可以从高、中、矮中选几典型代表来算一算他们的平均身高,从而推算出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然后要求学生自报身高,四人小组讨论,各人列式解答,再通过集体反馈,完成问题最终解决。我这样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同时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真正得到发挥。特别是求平均体重过程中,我不硬性规定几人合作,而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算一算你们几个好朋友的平均体重。这时学生的学习气氛顿时轻松起来,学生积极性也同时增强,再通过讨论、反馈,得出如何来求平均数?求平均数的关键是什么?……这样学生不仅学会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探索。

  3、 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为了遵循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理念,我结合鲜活的热点“运动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生活一脉贯通。同时为了渗透对应思想,我特意设计了两道选择题,要求学生明白总数和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教学中还考虑到做游戏,搜集生活中的信息编应用题等,通过编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平均数应用题的结构几解题思路,深化了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提升了他们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提升了他们对“数学交流”的能力。

  4、进行课堂总结和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