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模块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中《第18课罗斯福新政》。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五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首先说教材:

  《罗斯福新政》是本单元核心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掌握,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要求考查的重点内容,地位十分重要。

  本课内容与政治经济学联系紧密,理论性很强,涉及货币理论、价值规律等诸多经济学原理,是高中历史课上最难讲授和最难理解的内容之一。

  罗斯福新政是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发生,资本主义经济遭受重创的背景下实施的资本主义制度自我调整最成功,最具借鉴意义的调整模式,意义重大。学好本课,对于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和当前世界各国为摆脱经济危机采取的诸多反危机措施,有着很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在知识与能力上,要求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能够分析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在过程与方法上主要是能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方式;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要求能理解罗斯福等政治精英们的个人品质对历史发展的特殊作用,通过对罗斯福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的新政的学习,初步了解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并能体会资本自由发展弊病和国家有效参与的力量,体验在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在“自由竞争”和公共权力引导关系上的教训与经验。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的要求,我把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实质和影响作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其次说教法:

  本课理论性强,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加上对世界史相对生疏,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故本课对教者要求很高,必须要深入浅出,收放自如。因此我在课前参考当前各种版本经济史模块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料,精心备课,结合学情写出教学祥案,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结合当前时政热点,条分缕析,讲练结合,采取“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师生交流-落实重点-启发诱导-合作探究-引导分析-突破难点-学以致用”教学方法和步骤,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让师生互动贯穿课堂始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再次说学法:

  本课是高一的学习内容。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而新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因此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掌握学习方法,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接下来重点说教学程序:

  在教学程序上,我主要从新课导入、本课思路提示、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堂延伸和课外探究六个方面来阐述。

  新课的导入,我结合一个小故事激趣并设疑导入。通过故事讲述,迅速集中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那么他们肯定想知道,为什么罗斯福能打败上帝成为最牛的人呢?

  迅速展示《历史课程标准》、学业水平考试考纲和高考考纲对本课要求,然后提示本课学习思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知识结构。

  然后进入新课讲授,先讲新政背景:在这个环节,主要是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揭示出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善于把握时势的历史规律。通过问题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归纳概括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再讲新政内容,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经济危机的打击,给美国造成了金融危机、工业危机、农业危机、就业危机,这些危机严峻考验了美国社会。那么如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呢?我想到了通过分组办法,我把学生分成金融组、工业组、农业组、就业组,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体会到危机中自己的处境,以及设想自己该如何摆脱危机。通过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并结合在我国在07年以来金融危机中反危机措施,让学生理解和领会罗斯福在金融、工业、农业和解决失业问题的诸多措施的目的和作用。

  在讲述各个行业的措施时,各选一个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并讲述相应的故事,以增加课堂氛围,搞活课堂气氛。

  再讲评价和影响。评价历史事件,关键是让学生掌握正确评价方法。那么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我采用了美国人民和美国资本家对罗斯福新政的形如水火的评价,来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并交给评价方法,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方面进行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评价。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又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小结时候,通过提问,请学生自己根据所学来总结本课所学,让学生明确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然后是课堂延伸和课后探究。其实课堂延伸和课后探究都是本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但因时间有限,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这样既做到了解决了罗斯福之所以成为最牛的人的问题,又让学生带着新问题离开,让学生继续想问题,继续去探究,这也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

  最后是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这也是困扰我们教学大问题。一是相关科目的综合配套问题,二是本课理论性强,内容重要且繁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中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我把它抛出来,留给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去深入思考。

说课稿 篇3

  一、活动内容的选择及依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幼儿生活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就象红黄蓝绿这些颜色一样。鲜艳、美丽的颜色让孩子喜欢,颜色的变化更让他们惊叹不已。连续几周的《红黄蓝绿》主题教育活动激发了孩子们探究颜色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颜色变变变》这一活动正是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操作愿望而产生的。中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增强,求知欲旺盛,喜欢各种探索活动,他们已经会运用各种感官来探究问题,并有了与同伴分享探索过程和结果的愿望。《颜色变变变》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在玩色这一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了颜色的奇妙,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浓厚兴趣将成为他们继续探索的动力。

二、具体活动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本次活动,我将目标确定为三个:

  (1)使幼儿对颜色的变化活动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2)引导幼儿通过玩色,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后产生的一些新变化。

  (3)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第一条目标是从新《纲要》中科学领域的首要目标引发的,即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幼儿是好奇、好问、好探究的,他们总是在对周围世界不知疲倦地探索着。正是这种好奇心与探究欲驱动着孩子们的去认识。新《纲要》一再强调,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的兴趣和探究欲望。。颜色是幼儿时时、处处都可以接触到的,也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幼儿有一定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供活动条件,就可以进一步激起幼儿对颜色变化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后,去引导幼儿通过玩色,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后产生的新变化就显得自然而然了。幼儿的各种疑惑和问题,都可以通过他们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感官运用、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幼儿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学会学习。在尝试与探索的过程中,幼儿的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提高,并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新《纲要》还提出,在科学活动中不仅要学习科学,还要发展语言。因为幼儿在探究之后,都有表达的潜力和倾向。他们通过交流梳理头脑中的信息,明确所发现的变化及关系,以及自己的探究过程。所以,我将第三条活动目标确定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

三、活动的提供及依据

  活动的提供可分为物质材料的提供、与活动相关的知识准备以及宽松探究氛围的创设。物质材料是幼儿探索操作的直接对象。所以我们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带吸口的矿泉水的瓶子是身边容易得到的材料,也是幼儿所熟悉的。它的巧妙之处在于既可以当变颜料水的瓶子,又可以从透明的瓶身中看出颜色的不同,还可以只能少量地去取出颜料而不至于孩子们将颜色弄脏;一次性小塑料杯也是透明的,既可方便幼儿对颜色变化的观察,又可以适当控制幼儿取颜色的多少,不至于第一次操作时就将瓶中的颜料用完;红黄蓝色小标签的提供,有助于幼儿清晰明确自己以及同伴在操作过程中不同颜色的选用;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而将近四周的红黄蓝绿主题活动的开展又为这次活动提供了知识准备;新《纲要》指出,在幼儿科学活动中,“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在这一探索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的条件。在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发现,进行颜色比较。他们会感到:老师关注的不是他们探究的成功与否,而是活动的过程和他们的观点。

四、目标达成策略及依据

  第一环节的变魔术活动可以快速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而用自己变出的颜色去进行变色操作活动,可以让幼儿体验到自己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有利于幼儿探究兴趣的激发。中班幼儿的注意的指向性还很不明确,且还没有记录的基础,所以需要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逐步发现颜色变化的一些规律。第一次探索过程中,可以先和朋友说说自己的发现,并互相观察颜色的变化。这将有助于发展孩子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集中讨论时,重点让幼儿说说两种不同的颜色碰在一起有没有变化和有什么变化,让幼儿通过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明晰自己的操作过程。有一些幼儿离开了特有的情境会引起暂时遗忘,也有的幼儿只专注与玩色的过程中,忽略了观察和与同伴的交流,所以会讲不清自己的操作过程,这时适时地提出做标记的建议会更有助于幼儿的理解和接受。通过讨论,他们发现了同伴间不同颜色的变化,并引出新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变出了橙色、有的是绿色、紫色,进而激发进一步的探究。在第二次的探索操作过程中,幼儿带这明确的目的边操作边做标记,这样集中讨论的时候,就有根据而言。在操作时幼儿可与身边的朋友说说发现,在集中讨论时向大家说说自己的新发现,通过这些多次用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过程中幼儿间观点的相互碰撞,他们逐渐地明晰和建构科学知识与经验,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

五、活动延伸及依据

  幼儿通过将所变颜色分类及观察杯子上的标记,发现同样两种颜色放在一起会变出深浅不一样的颜色,他们的好奇心再次被激发,一些对此现象感兴趣的幼儿就可以去区角中继续探索,继续发现,从而使玩色活动继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