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精品】说课稿汇编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是人教实验版数学八年级(上)教材第十一章《数据的描述》的第三节。这一节是在学习了用统计图表描述数据以后的一节活动课,它是对七年级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及本章数据的描述等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是对所学的有关数据处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统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通过对数据的直观描述尽可能多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及环保意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新课程理念和认知水平,特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处理数据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灵活选用统计图对具体问题的数据进行清晰、有效地描述,并获取有用信息并作出合理决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合理处理信息,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节水及环保意识。

  3、重点和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

  (2)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二、学情分析

  我今天所授课的班级,应该说学生的数学素质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参与数学活动,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学习基础较差,会被动参与,因此应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学习的兴趣,使之获得成就感。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枯燥的数据是令人乏味的,首先可采用激趣法:恰当收集选取图片和视频资料,为课题学习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分层安排活动,能力强的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能力差的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例外,提供更多的学习扩展资料供学生浏览。这样可让所有学生有信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四、教学形式和课前准备

  本课题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学生在课前也收集了一些有关水资源的资料,准备直尺、铅笔、圆规、量角器等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说明

  新课引入

  资料展示(投影)当前世界淡水资源及我国有关缺水的形势的资料图片

  问题:(1)看了这些图片,你有哪些感受?

  (2)你了解世界及我国有关水资源的现状吗?

  借助图片展示,是学生对我国国有资源现状有直观感受,触发他们的节水意识!

  探究新知

  活动一:

  阅读课本80页的“背景资料”,从中收集数据,画出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分布情况怎么样?

  (2)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怎么样?

  (3)我国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怎么样?

  (4)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个国家的用水量超过其可利用水资源的20%,就有可能发生“水危机”,依据这个标准,我国1990年是否曾出现“水危机”?

  学生阅读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

  收集全班同学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描述这些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家庭人均月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家庭最多?这个范围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3)全班同学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数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需水量(BWR)50升的用水标准,这个平均数是否超过用水标准?

  (4)如果每人节约用水10升,按13亿人口计算,一天可以节约多少吨水?按BWR标准计算,这些水可提供给1个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

  (5)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开展调查实验活动)

  活动三:

  资料展示:(投影)我国水资源利用情况的有关资料,讨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节约用水的好办法。

  课堂小结:

  1.当前水资源状况,

  2.节约水资源带来的价值,

  3.节约水资源的办法

  布置作业

  整理本节课内容,统计相关数据;查找有关“节约水资源”的课题报告;并分析课题报告的写法。

  通过具体数据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现状,更深刻体会节水的重要性!

  来源于同学们身边的数据更有说服力,同时让同学感受到节水应从我做起。

  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是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学知识,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加深对资源现状的理解。

  学会整理、归纳所学知识;分析课题报告。

六、自我评价

  这个课题学习,应该用比较长的时间,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问题进行学习、探究。这需要学生的充分准备,然后可安排学生一起进行探讨、交流。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这个课题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各方面才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说课稿 篇2

  《分数与有限小数的关系》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中的例3,原教材安排与例1、例2合并成一节课,教学例3时,先把3/4等5个分数化成小数,接着把5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最后发现并归纳出结论。如果按照这样的安排,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比较平淡、枯燥、抽象,无法突现出分数和有限小数的这个关系的规律性,也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缺乏灵活性和探究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节课我只安排例3这部分内容,重点突出:一个最简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这个规律,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对为什么要分解分母的的质因数及结论中“一个最简分数”的出现不会感受到突然,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掌握住的规律才是“牢固的规律”,才是“理解的规律”。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 知识性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灵活、熟练地进行判别。

  2、 发展性目标: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新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小组合作等学习策略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模式的更新

  本节我选用了“猜想——探究——发现——引伸”的教学模式来教学。以猜想提出为起始,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动”,检验——质疑——发出1——举例——质疑——发现2——最后引伸。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亲历性”,即知识让学生去探索,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仅掌握规律,还学会数学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处理及教学过程

  1、 提出问题————“猜”

  创设: 老师能一下子“看出”练习题中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情境,与学生做练习计算的费时费劲对比,让学生知道可以用“看”的方法,判别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能判别的方法是看什么,怎么看?

  2、 自主探究————“探”

  ⑴给学生自由的猜想与讨论:

  看什么?(分子) 怎么看?

  (分母) (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⑵过程分两块:

  一探一发现:是在学生发现发看分母的基础上,引导讨论到底看分母的什么特点?(老师必要时加以引导,使学生探索中获取新知:一个分数,分母中含有2或5两个质因数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二探二发现:让学生在再举的例证中检验、修改得出一个分数必须是一个最简分数。

  学生参与了探索规律的全过程,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创新精神。

  3、 引伸问题————“引“

  让学生讨论⑴:

  为什么一个最简分数,分母除2和5外,不含有其它质因数,这个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反之,这个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呢?

  在这个环节里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高潮,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

  讨论⑵:一个最简分数里所含的质因数2、5的个数与它化成小数时,所得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呢?

  这题仅做为课后的思考题,让我们学生的思维能延续拓展到课外去,使学生永保一颗求索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