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本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教学内容安排在“统计与可能性”这一单元中,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通过创设学校准备为鼓号队员购买服装,想请全体学生出谋划策的教学情境,引出怎样购买鼓号服这一学习任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经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把购买鼓号队服改为购买校服。围绕购买校服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制作统计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整理的方法则仍然采用画“正”字的方法

  ,得到的数据仍然采用单式统计表描述。所以教学中应突出数据分段的必要性、分段方法以及如何分段整理,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这部分知识,形成相关的统计技能。为今后更进一步学习统计图表、概率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数据的分段整理。

  难点:能对统计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做出决策。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的具体化,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第一个办法或第一位工作,就是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具有定向、调节、激励、检测和评价等功能。因此,制定具体、全面的教学目标显得很重要。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对“统计与概率”(第二学段)提出这样一些具体目标: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人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第一学段中对数据统计过程已有所体验,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根据小学儿童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的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并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应该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灵活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根据服装型号分段、用画“正“字等方法整理、绘制统计表、利用统计数据到服装厂定做校服等。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

  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调查访问、探究尝试、合作商讨、交流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真实经历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特别是学会了分段整理的方法,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一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创设了这样的谈话情景:

  每年的六月一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儿童节。在那天,小朋友都会穿着整洁漂亮的校服进行升国旗、游园、体操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我们做校服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测量身高、胸围等)。做的这些准备工作就是我们在买校服之前的收集数据。(板书:收集数据)

  接着我用多媒体课件显示用本班学生身高数据制成的身高记录单。

  然后我导入课题,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怎样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板书课题:数据的分段整理)

(二)、探究新知

  1、分段整理数据

  (1)让学生观察身高记录单,教师提问:从这张身高记录单上你知道了什么?(知道本班学生总人数和每个学生的身高。)

  再观察记录单,你能看出当时我们班最矮的同学身高是多少厘米,最高的同学身高是多少厘米吗?

  (2)教师向学生说明:校服厂生产的校服分为大号、中号、小号三种。(多媒体显示:小号——身高120~129cm,中号——身高130~139

  cm,大号——身高140~149cm)

  (3)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每种型号的校服需要买多少套呢?(引导学生明白:需要对记录单上的数据分段整理,教师板书:分段整理)接着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分段整理呢?让学生发表意见。(学生的意见可能为数数,用不同的符号记录,画“正”字记录等)。

  (4)让学生比较那种记录方法比较好,并说出理由。接着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分段整理数据。组长要做好分工,看哪组能整理得既快又准确。(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获得成功的体验。)

  2、制作统计表

  让学生讨论能不能把画“正”字的记录单直接送给厂家呢?还应该怎么办?(板书:制统计表)

  接着要求学生把整理好的数据填入统计表。填好后再提问:表中的合计起什么作用?(让学生明白:既能反映总人数,又能检验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无错误。)

  我提醒学生:还要填写统计表名和制表日期。让学生给统计表命名。

  3、分析数据

  我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想一想服装厂看到这张统计表,会明白哪些问题?(每种型号的服装做多少套,共做多少套。)

  我再点明:这就是分析数据。(板书:分析数据)

  4、回顾统计过程: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解决购买校服问题的?我们经历了一个怎样的统计过程?(1、收集数据

  2、分段整理

  3、制统计表

  4、分析数据)

  5、教师进行小结:刚才我们利用统计解决了定做校服的实际问题,统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运用是很广泛的。下面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

(三)、巩固运用、深化新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表。

  (2)让学生交流分段统计的结果。

  (3)提问:你是怎样分段整理数据的?对分析统计结果,你有什么看法?

  2、做“想想做做”第2、3题。(方法与第1题相同)

  通过巩固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提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课堂上所讲内容的简缩,简单明了、富有条理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清楚地了解到本课所讲的内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数据的分段整理

  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制统计表——分析数据说课稿 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狐假虎威》一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没有本领。全文语言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和表演。

  二、学情分析

  学生年龄小,容易被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因此,学习起来并不难,语言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而且学生朗读的欲望很强,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以各种方式读,读后分析人物特点。通过表演来理解部分词语,增强感受。总之,学生应在一个活泼,轻松的环境中理解课文,学习词汇,明白寓言故事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寓言故事,知道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对课文中的狐狸和老虎有自己的认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表演这个故事。

  3、认识1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词句体会狐狸和老虎的角色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表演。

  四、教法学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狐狸说的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我采用观看插图,出示,表演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2、初读感知,以读铺路

  3、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4、表演、感悟

  5、拓展延伸

  总之,我这节课就本着让学生读、让学生说、让学生演这一标准,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中理解寓言,完成教学目标。

【【必备】说课稿4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说课稿四篇

2.【必备】说课稿3篇

3.【必备】说课稿模板五篇

4.快乐的节日说课稿说课稿

5.《统计》说课稿

6.《约分》说课稿

7.《伞》说课稿

8.《歌声》说课稿

9.《养花》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