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的历史文化手抄报资料(2)

时间:2021-08-31

  到了战国秦汉时代各地丝织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几个主要产区:齐鲁地区。齐鲁盛产蚕桑,《禹贡》青州贡有蚕丝或丝织品。战国时齐国丝织品举世闻名,能“织作冰纨绮绣纯丽文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齐(济)阴之缣”、“亢父之缣”均为名产。《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设服官的仅二处,一处即齐国都城临淄,名齐三服(春冬夏)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巨万”,产品以刺绣为主。河南地区。其一产地中心在襄邑(今杞县)至睢阳(今商丘)一带。襄邑西汉置服官,以织锦为主。所谓“襄邑俗织锦,纯妇无不巧”(《论衡·程材》),产品专供宫庭皇室享用。襄邑东南“睢涣之间出文章,天子郊庙御服出焉”,汉初灌婴即睢阳贩缯者。另一产地为今濮阳一带的卫国旧地。《诗·卫风·泯》说“抱布贸丝”,说明丝已作商品进行贸易。《禹贡》兖州“桑土既蚕”,“厥贡漆丝,厥篚织文”。兖州在河济之间,正为卫国所在地。时称卫(濮阳)、陶(定陶)为中原重要商业都会,可能与丝织业有关。楚国旧地。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河南信阳,湖北江陵、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了不少质地良好的丝织品。1957年长沙左家塘战国楚墓中发现的一批丝织品中有各种颜色的绢和纹样繁缛的纹锦。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一件素纱单衣,薄如蝉翼,同时出土的还有绣袍和彩帛。可见

  战国以来楚地的丝织工艺水平已达到了惊人的水平。成都平原。著名的产品是蜀锦。《西京杂记》载汉成帝曾下令益州留下三年税输,为宫廷织造七成锦帐,以沉水香饰之。东汉时成都城内有锦宫城以贮锦。城内锦江即以濯锦而得名。

  两汉时代桑树种植的北界大致在泾渭河中游、晋中和冀北永定河流域。魏晋开始,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促使桑树种植地域扩大。晋末平州刺史慕容廆向东晋求桑种,于是辽河流域也开始种植桑树。不过那时种植桑除养蚕外,还有解决饥困的作用。东汉末年曹操、袁绍、刘备都曾以桑椹为军粮。但主要还是为了育蚕。例如河北地区种植了大批桑树,蚕丝业也十分发达。东汉末年开始按户抽调,所谓户调,即以绢、绵为对象。建安九年(204)令河北地区“户出绢三匹,绵二斤”。后历魏晋至唐代均实行户调制,可知丝织业已成为普遍的家庭手工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