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考政治的100个易错知识点!

时间:2021-08-31

警惕,高考政治的100个易错知识点!

  高考文综小三门,政治、历史,地理中,政治题对于考生来说,有更大的发挥余地。但是前面的选择及问答题同样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针对高考政治的复习,下面笔者为大家总结了高考政治易错的100个知识点。一起看看吧!

第一单元

  1、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

  3、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4、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提醒:实践的观点才是。)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单元

  14、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提醒: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5、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提醒:防灾减灾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只是顺从自然。)

  16、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提醒: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17、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18、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9、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提醒: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利用但不可以改变。)

  20、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21、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24、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5、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提醒: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6、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提醒: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27、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提醒:“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28、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提醒: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29、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提醒: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30、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提醒:认为意识决定存在,是唯心主义观点。)

  31、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提醒:正确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32、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提醒: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3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提醒: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34、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提醒:实践决定认识。)

  35、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提醒:认识的发展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的水平与程度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密切关系。)

  36、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提醒: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37、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世界上存在终极真理。(提醒: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也不存在终极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8、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提醒: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39、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醒: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40、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提醒: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41、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提醒: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4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提醒: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途径有实践和间接经验。)

  43、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提醒: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

  44、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和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提醒: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实践和间接经验。)

  45、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提醒:实践才是唯一标准。)

  46、“三个有利于”标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提醒:“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把人们实践的结果作为标准,就是把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活实践作为标准,它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47、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提醒: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8、真理是客观的,所以是无条件的。(提醒: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真理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