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而独到的微型小说——介绍蒲松龄聊斋志异(3)

时间:2021-08-31

  其次是写他的不甘受辱,狂生虽穷但却十分珍视自己的人格尊严,当刺史在公堂上有意轻漫他,对他送上来的帖子只是“微笑”,不置可否的时候,作品就这样写到:“生厉声曰:‘公如所请,可之;不如所请,否之。何笑也!闻之:士可杀而不可辱。他因不能相报,岂一笑不能耶!’言之,大笑,声震堂壁。”刺史的轻漫态度使狂生很恼火,对他说:你如果答应我的请求,就点头;如果不答应就摇头。你没有听说吗?士可杀而不可辱。向您求情的人故然不能登堂报恩,难道不能报答你的一笑吗?说完哈哈大笑,笑声震得大堂的墙壁翁翁作响。这位狂生狂得几乎有点忘乎所以,他只管痛快发泄,却不把刺史放在眼里。“士可杀而不可辱”是许多知识分子信守的一条崇高原则,他们宁可丢掉性命,也决不可肯让人格受到损伤。此时这句话从狂生口里说出来,似乎有点小题大做,微言耸听,但也说明他把尊严看得高于十切,尊严受到侵犯,他虽然是堂堂刺史也要进行反抗。狂生面对公堂无所顾及,厉声申斥,放声大笑,表现出对权贵的极度蔑视和嘲笑。

  第三是写他的不畏强暴。狂生的狂妄行为激怒了刺史,“刺史怒曰:‘何敢无礼!宁不闻灭门令尹耶!’”宁不闻,难道是没听说。刺史威胁狂生说:“你怎么敢无礼!难道没听说州官有权加你一个灭门之罪吗?”而狂生听了这吓人的话之后,则竞毫无惧色,“生掉臂竞下”,大声曰:“生是无门之可灭!”他一甩袖子走了,边走边大声说,秀才我是无门可灭的。在旧社会有谁不怕当官的给加个灭门之罪呢?正是这种残酷的刑罚使千千万万的人敢怒而不敢言。而狂生不怕,不仅敢怒敢言,还敢当面给刺史以难堪。为什么呢?是因为他无门可灭。谈到这里我们不仅为他的“狂”才生几分敬慕之情,对其可怜处境产生几分心酸之感。作者写狂生虽然寥寥数笔,其狂行、狂态、狂不可及的性格却栩栩如生,跃然如在眼前。狂生虽然如此之狂,但终于不再狂了,因为他有门可灭了。作品作这样处理是意味深长的,它含蓄而意味深长地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封建制度残酷压迫下的可悲命运。为衬托狂生的“狂不可及”,作品对比写了刺史的荒唐酷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