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王维诗歌中的精妙之处论文(2)

时间:2021-08-31

3 王维诗歌之玄远幽深

  “古人所追求的玄远之妙,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不同类型。”[5]36分别为空间之远、时间之远和物我之间关系之远。

  这三种玄远之妙,在王维的诗歌中都可以找到。

  首先,看空间之远。“万物之间存在着互赠的关系”[4]332,壮丽的山川让人心旷神怡,头脑为之清爽,心胸为之宽广,精神为之振奋。王维许多律诗的首联就是壮美的自然图,先声夺人,为全诗奠下雄浑的基调。如《过香积寺》,首联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1]37尽管香积寺具体位于何处还是个未知数,然而单单看其周围层峦叠嶂、高耸入云,就让人感到视野的开阔,更主要的是它将人的思绪引向无限,去感受掩映于群山之中的香积寺的神秘与威严。再看赠送给即将赴梓州为官的李使君的《送梓州李使君》一诗,其首联“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1]38当中的“万壑”、“千山”、“参天”等表达无不让人感到锦绣山川的伟岸、俊秀,而大好河山最易激发建功立业的豪情,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后文对友人的殷切期盼,鼓励其创造政绩,在先贤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再比如《汉江临泛》一诗首联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1]39写汉水由楚国边界进入三湘(漓湘、潇湘、蒸湘),又在荆门与长江九派汇合,其容纳百川之势可见一斑;而紧接下来的颔联更是进一步写道“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1]39来突出其横贯天地之势。全诗气势雄浑,意境悠远,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让人感觉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其次,看时间之远。逝者如斯夫,时间之流逝,让人喜,亦让人悲。而王维善于利用时间之变来引发读者的情感之变。《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是王维赠送给科举考试落第的友人綦毋潜的,给其安慰,劝其振作。此诗以“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1]47开篇,意即放眼当今这个圣明的时代,有才能的人纷纷出来为国效力。鼓励友人施展才华,加入其行列,融入这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会。又以“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1]47结尾,安慰友人、不被赏识、不被重用只是暂时的,是金子总会发光,总有一天会碰到知音。通过将眼光放长远,让友人对当下感到释然,对未来积极展望。再看其《西施咏》中有句云“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1]50一朝一暮,实乃西施一生一世。西施原本只是越溪边一个普普通通的浣纱女,后来却凭借其出众的美貌而贵为吴王宫中的爱妃,“越溪女”和“吴宫妃”两种迥然相异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将其定格于一“朝”一“暮”更是让人生之短暂、变化之无常、沉浮之不定尽在不言中。西施还算有幸,其命运是一路高歌、飞黄腾达的;但并非所有人都这么幸运,且看《老将行》。老将也曾叱咤风云,但后来却被弃置、变衰朽、成白首“,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1]52岁月蹉跎、人生易老之悲哀尽在其中。

  再次,看物我关系之远。“对象远离了尘嚣、超越了功利,也就具有了‘悠远’的品性。”[5]37王维一直怀有出世的思想,且晚年隐居山林,文如其人,其许多诗作具有“悠远”的品性。如《山居秋暝》写到了月亮、松树、泉水、山石、竹林、莲叶、渔舟等景物,勾勒出一幅世俗之外、秋山之中的清新宜人的美好画面,而结尾的一句“王孙自可留”[1]35更是表达了作者试图远离尘嚣的归隐之心。其《归嵩山作》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到清澈的河水、茂密的草地、悠闲的车马、归巢的飞鸟、辉煌的落日等,尾联“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1]35点出作者拒世俗于门外的清净隐逸之思。再看《终南别业》,首联就告知归隐的状态“: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1]39再写到这种隐逸生活之不为人知之“胜事”,如沿着溪流且行且停,坐看云卷云舒,与偶遇之老叟谈笑风生……逍遥自在,乐在其中,而这样的乐趣是“不足为外人道”的---在《酬郭给事》一诗中,作者赞颂了郭给事志得意满、一心为公,但尾联却表达了与其截然不同的人生追求,指出“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1]42感慨自身因老弱而不能像郭给事一样为朝廷效力。表面上说是因老弱,实则源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淡泊宁静、漠视功利,正如其《青溪》一诗中所表白的:“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1]49“我心”就如同默默无闻的青溪一般,美好,但却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