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玉文化的介绍(4)

时间:2021-08-31

种类

  良渚文化玉器品种丰富,用途广泛,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为礼仪器、装饰品和其他类。

  良渚文化玉器的礼仪器主要有璧、玉琮等。

  玉璧 良渚文化的玉璧较厚,扎较小,直径在20厘米左右,较大的达30厘米。所用材料较差,目前尚未见有透闪石类“真玉”玉璧。由于开片技术的落后,璧的厚度不甚均匀,孔壁不很平滑,往往留有对钻璧孔时出现的错碴,一些璧的外缘有较浅的凹槽。

  玉琮 玉琮是指内圆外方的立方体,两端贯以通孔的器物。它可能代表中国的“天圆地方”观念。玉琮的用途一般认为是祭祀天神地祗的法器。良渚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很多玉琮,属多样式玉器,用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但以外表分节且有“兽面纹”为主要特点。玉琮上的“兽面纹”有简有繁,但不论繁简,一般都以琮的边棱为兽面的中轴,每个面的转角上有半个兽面,与其相邻侧面转角上的半个兽面组成一个完整的兽面。上下两节饰兽面纹往往是简繁错落。简单的兽面纹,常常只能看到圆眼和阔嘴;繁缛的一种,则由宽鼻、宽嘴、圆眼构成,在眼、脸、嘴、鼻的四周饰已由匀称细密的云纹、弧线、横竖短条直线组成的云带。

  高形琮。整体为方柱形。一般来看,八节以上的琮呈上宽下窄的样式。外表饰人面纹,纹饰简练,有些作品上的纹饰不很明确。每一面的中部纵向琢出线槽。有些琮的上口处刻有阴线符号。这类琮多用似玉、似石的青绿色材料制成。八节以下的琮种类有变化。琮的横截面有些呈方形,有些呈圆角方形。横截面呈圆角方形的琮往往孔径较大,且纹饰多以神人纹及兽面纹交错出现,组成神面纹的图案组合。二节琮。多为较矮的立方体,四面宽度大致相同,上下宽度一致。中部有一个自上而下通孔。一些作品的孔径较细,琮的上下两端称之为“射”,一般为凸起的环形,有些圆而似璧。

  琮形器。一些器物的形状与琮类似,但用法不同于上两类玉琮。常见的有两类。一为小玉琮或称琮形器,形状同大琮。中部孔径略大,整体的尺寸很小,这类小琮有很多种用法。另一类似琮,又似环镯,是把琮上的装饰方法施用于薄璧型筒状器。

  玉镯 良渚文化玉镯出土的数量较多,形态也有一定的变化。一般将圆筒横截成整体如环者都叫镯,但也有一种分体缀合的镯。玉镯一般都光素无纹,但也有纹饰的玉镯。如瑶山出土的一件外缘琢成斜向凸棱纹的玉镯,以及雕琢有四个动物头像的玉镯。

  玉串饰 玉串饰是以管、珠为主体贯穿而成的饰物。玉管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最常见的传统玉器。良渚文化串饰中管的数量很多,通常以十余件或数十件贯连成串。每件玉管的截面大致呈圆形,其制作过程:先将玉料切割成棒长条,并磋磨成近圆形柱体,然后用线切割法分割,最后逐段对钻成孔。同串中相邻的玉管往往能够并合对接。珠的数量较少,可分为直孔和燧孔两类。前者有的外径和长度相近,实际上是一种短管。有的两端磨成圆形,是良渚文化玉器中新见的品种。后者剖面浑圆,器表光洁度甚高。有的通体作球形,有的一侧平齐,可能是单件的悬挂饰件或缝缀饰件。坠的形状近似锥形器,惟较短矮,剖面亦较浑圆,每墓常有一件或一对。另外还有一种曾称作方嘞的琮式管,其形状、纹饰、结构均与琮相同,而且每每一式两件,分别混杂在散落的管、珠之间。其用途待考。

  动物外形 玉鸟、玉龟和玉蝉背面均有燧孔,玉鱼虽无燧孔,按穿孔部位推测,可能亦是系缀件。我们不能将这些动物形象简单地视作自然物体的模拟描绘,也不能将它们全部当做崇拜神的偶像。在中国东北一些流行萨满教的民族地区,他们的法器或服装上,时常贴饰一些动物图形。这些动物形象可能是与原始崇拜的某种祥瑞功能有关的灵物。这些玉件,雕琢手法娴熟,形象逼真,是一些生动真切的写实作品。其表现手法与采用繁密线条描绘的神面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说后者属于装饰图案,那么将这些动物形的玉件称之为立雕艺术史当之无愧的。

  良渚文化玉器除了礼仪器和装饰品外,还有一些用途不明,或是目前仍存争议,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器物,如冠状器、三叉形器和锥形器等。

  冠状器 冠状器是发现较早的一种良渚文化玉器。因其外形很像神面像上插羽披毛的冠而命名。从反山、瑶山出土的冠状器,往往位于死者头部一侧,附近常有串饰或与玉管贯连的玉璜。但是这些串饰的圈径明显小于正常人的头径,因此不可能是死者的实用器。有的墓葬还在冠状器和这些串饰的四周散落着不少半辦状的玉粒,这些玉粒应是某种已朽实体的镶嵌物。因而冠状器很可能就是这种已朽实体的冠冕。常见的冠状器以素面居多,有的上面装饰以神面像为主题的花纹,而且画面的构图及表现手法丰富多变。

  三叉形器 因器物上端有三个并列的枝杈而得名。目前只在反山和瑶山发掘有三叉形器,大多位于死者头部,其中叉中均有孔,可以上下贯通,常和一枚长玉管相接,而且往往与成组的锥形器相邻或叠压。有的三叉形器背面有三个钻有竖孔的方突,或在两侧叉上各钻横穿。因此可推测其可能是用于穿插组装的某种头饰。

  锥形器 锥形器是良渚文化最常见而又富有特征的玉器,往往一墓多器。体形分为方锥形和圆锥形两种,部分断面方正如琮,并饰有简练的神面像。锥形器大部分都集中发现于头部,有的尖端全部顺同头向,也有的双双并列,尖端相互交错。也有小部分分散在墓室两侧。由此看来,这类器物不止一种用途。

  史前古玉十二字鉴定法

  从事红山古玉收藏近40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红山文化珍宝馆馆长任楠,最近提出“史前古玉十二字鉴定法”,在收藏界被称为鉴别红山古玉“任楠方法”。

  据了解,任楠的“史前古玉十二字鉴定法”是对史前古玉进行传统“眼学”鉴定与高科技鉴定并举。这12字是: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所谓“净”的对立词是“脏”,脏乎乎、干巴巴或烂得浑身都是窟窿是造假者惯用的手段;“熟”的对立词是“生”,也像人的成熟一样,可看到也可触摸到;“肥”,就是玉中的沁,分为内部肥和外部肥,内部肥是一种虚白的、云雾状的,这种沁是仿制不出来的,外部肥在玉的外部呈献不规则的像鸡胸板油一样,也是人为做不出来的。

  “孔”是指红山玉器表面受侵蚀后留下的“微孔”,它需要在放大后才能看到,这是在红山玉器鉴别中最先提出的鉴别方法。这种“微孔”非常神奇,在高度放大镜的观察下,孔内的结晶会呈现出一个绚丽多彩、极其壮观的微观世界。

  “次”是指古玉表面会生成“次生物”。所谓次生物,就是在玉上的一些颜色、成分都不相同的物质,有的还会导致玉的变质。玉器,尤其是高古玉器埋在地下几千年,必然形成次生物。它是随着红山古玉年代的推移而不断“长”出来的,这也是造假者造不出来的。

  浅谈古玉的收藏与鉴定

  乱世藏金,盛世藏宝,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古代艺术品的收藏以其独特的文汇内涵,高档的文化品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古玉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精华,也是收藏家们关注的热点。很多人准备涉足古玉收藏,而收藏就免不了要投资,对古玉的投资不同于股票投资,房地产投资,它有着相对较高的门槛。下面对目前社会上的古玉收藏现象作一简要分析,希望能对初涉此行的藏家有所帮助。

  中华第一龙

  首先,要投资古玉收藏,自然要认识到它的优势。与其他古代艺术品相比较,古玉具有以下优势:

  1.文化内涵丰富。玉,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矿石,从中华先民在生产劳作中发现了它的美丽特质,到以后漫漫历史长河中人们赋予它无数的文化内涵和神秘色彩,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玉文化。古玉是历史的佐证,是文化的载体,在它身上可以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现象,宗教思想、礼仪制度、审美情趣等等,这是其他古代艺术品无法比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玉器发展史就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缩影。玉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诗经》云:“言念君子,温如其玉”,是说君子象玉那样温文而纯洁;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并指出玉有十一德,将人的美好品德与玉的温润光洁内质联系在一起;西汉刘安假托风胡子之口提出“玉兵”时代,并指出“玉为神物也”;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释“玉”字时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辞海》中“玉部”共收词汇150余条,其中多数是赞美和吉祥之词。

  2.时代悠久。中华民族使用玉器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内蒙古东部敖汉兴隆洼文化及辽西阜新查海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而且绵延至今仍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这不能不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

  3.坚固耐久,易于保存。玉的矿物学名称为透闪石或阳起石,硬度6~6.5,比重2.9~3.1,表面细腻,质地坚硬,不易受风化侵蚀,对保存环境条件要求低。许多古玉埋藏于地下数千年,出土后仍然光彩依旧,即使表面有沁色,也能看出造型和纹饰,这比起易碎的瓷器和书画来,显然更容易保存;

  4.便于展示。玉器不但可以像瓷器那样陈设在案头,像书画那样悬挂在墙壁上,也能佩带在颈下、腕上、腰间,还可放在手中把玩,可谓一器多用;5.保值增值潜力大。很多艺术品的原料是人工合成的,可以无限产出,而玉料是天然稀有矿物,不可再生,总有采完的时候。古人与今人所用的玉料是一样的,只是加工成玉器的时代不一样,因此,无论是古玉还是新玉都值钱;6.市场广阔,群众基础好。中华民族是爱玉、尊玉的民族,全世界华人都有崇玉的情结。现在社会各阶层的人,无论贫富,几乎都爱玉器。

  其次,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玉器收藏的难点:1.赝品多,真伪难辨。初涉玉器收藏的人首先遇到的就是真伪问题,这不仅仅是玉器,而是所有古代艺术品收藏都面临的问题。赝品永远比真品多,这是古玩市场的规律。但反观之,练眼力,辨真伪,也是收藏乐趣所在;2.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每个历史时期玉器的造型、纹饰和使用方式都不一样,收藏者不但要熟记大量玉器特点,而且还要了解各时期的历史知识以及考古资料,辨别玉料,认识不同时代的制玉工艺特点;3.鉴定玉器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积累经验。仅仅翻阅玉器图录是不够的,一定要上手看古玉,多参观博物馆藏品,多与专家交流,持之以恒,必有收获。

  玉鹰:远古人民崇拜的化身

  西周玉鹰

  此玉鹰为西周玉器。高5.4、宽7.6、厚0.4厘米,重21克。玉质为青色,因轻度侵蚀,略呈鸡骨白色。玉鹰体扁平,作停立状。长颈前伸,圆目,钩喙,曲背垂翅,羽尾下收。两面纹饰相同,皆以阴线刻出。曲背及颌处各有一圆孔,可供穿系佩戴。此玉鹰是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得来,现珍藏于滕州市博物馆。

  西周时期的动物玉雕中, 鹰不甚多见。传统意识里,鹰是一种猛禽,而非瑞兽。与之相比,龙、凤、鱼、羊、麒麟、蝙蝠等等一些动物则被认为是祥瑞,以它们为纹饰做成的玉器,寄托着人们求吉祥、保平安的美好愿望。然而追溯到远古时代,鹰却是人们敬仰崇拜的对象。远古时期自然条件恶劣,要想生存,就必须具有强健的体质和坚韧的毅力。在原始先民眼中,“鹰有敏锐的双眼,钢铁般的利爪和强健的翅膀,翱翔在天空的鹰是自由、勇敢和力量的化身。”所以,人们崇拜它、景仰它,以鹰为纹饰做成的装饰品更能彰显主人的勇猛和不可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