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玉文化的介绍(3)

时间:2021-08-31

玉材

  良渚文化使用的玉材较多,其主要可分为三种:一种为透闪石类矿物,与新疆和田玉类似,以青色、青绿色为多,同和田玉料相比,较和田玉色艳,色匀,透明度高,目前在浙江已发现此类玉矿。另一种属角闪石类矿族,硬度不如前一种高,几乎没有透明感,有些带有云母状亮斑,以青色、赭色玉为主。此外,还有一种属蛇纹石类的玉材。虽然良渚文化玉器大多是就地取材,很少外来材料,但是有个别玉器使用的玉器可能是外来玉材。

玉色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色约有七种:青色、墨绿色、浅黄色、橘黄色、赤褐色、乳白色及鸡骨白等。同红山文化玉器相比,良渚文化玉器上的沁色更为复杂。常见的有两种,一为白色,一为棕色。白色沁色有的如薄雾,藏家称为水沁;有的如石灰结板,藏家称为石灰沁,作品表面已变软,似有很厚的一层板结。有学者猜测,这类情况可能是在玉器制造时为降低玉材表面硬度而进行的特殊处理。

纹饰

  良渚文化玉器的装饰纹样以人面纹、兽面纹和鸟纹最为常见,还有一些锦地纹及二方连续花纹。人面纹分为正面人面纹与侧面人面纹两种。正面人面纹为完整的神像,头部有明显的阔冠,一些学者称之为“介”形冠,冠上有嵌羽毛装饰,人的眼部为环形。这类图案往往出现于非实用的,与巫术或权力有关的器物上。侧面人像图案有繁有简,一些图案如同正面图案的一半,有明显的羽冠。一些则很简单,尤其是柱形琮琮角上的人面图案,往往仅有头部的横向额线,鼻部的回纹及环形眼,无其他的面部装饰。

工艺

  良渚文化玉器造型规整、厚薄均匀、周边转角端正,轮廊分明,说明在预料的最初成型加工中,已经比较普遍地应用拉丝、管钻、锯切等多种以砂为介质的开料手段,并逐步地形成了独立的琢玉工艺。良渚文化玉器的“开料”采用了以片状硬性物件的直线运动为特征的锯切割和筋、弦等柔性物体作弧形运动为特征的线切割两种方法。

  良渚文化玉器多数为有空玉器,一般的小孔使用实心钻头钻通的,可能使用的是石质钻头或木质钻头。端部有磨损,钻出的孔直径变化较大。有的较大的空也是用空心管钻,孔形规矩,孔口沿齐整,孔壁平直,有的留有螺旋形钻痕。

  良渚玉器上较多地出现了凸起的纹饰,主要是兽面纹及人面纹,有时仅见于眼鼻嘴等局部,另外,一些玉器上饰有凸起的鸟纹,一些龙首环上的兽面也用起凸装饰。这些起凸装饰呈片状,很浅,如薄纸,有的有两层,起凸之上又有起凸,装饰部位的边线或很规整或很粗糙。

  出榫的加工同起凸类似,都是琢去多余部分,留出所需部分。良渚玉器上最精彩的出榫见于三叉形器,三叉皆呈榫状,方柱形,相互平行,边棱准确。另外还见有嵌榫及榫柄两种。嵌榫见于冠状器下部与木柄相接处。有相并的双榫,方而薄,其上有孔,玉嵌于木中,孔内插入销子固定。榫柄则见于锥形器的顶端,似榫似柄,其上有孔,可穿绳系挂。

  良渚玉器中的图案以阴线图案为主。其阴线有三种:一种为砣具琢出的阴线,一种为刃状器磨出的阴线。砣具琢出的阴线一般宽而浅。出现的很少,在玉蛙等作品上能见到。另外,良渚文化遗址中也很少能见到那种用来琢出细线的薄环。手工刻线主要用于加工玉器上的细线装饰纹。良渚玉器上有一些支线纹装饰阴线,线条平直,槽底光滑,具有用刃状器磨制的特征。另外,一些玉器卜常见到宽而浅的弧形凹槽,也是用砣具砣出。良渚玉器上装饰的纹饰,眼部往往用阴线环表示。这类环形阴线一般都是用管形钻头旋转琢出,线槽浅而光滑。所用管类工具质地如何,目前尚难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