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靖难之役的历史必然性散文(3)

时间:2021-08-31

  回顾建文登基之初,轻视军事,重用文官,心地仁慈的皇三代和他的父亲朱标一样只适合当一个和平皇帝。建文帝从一开始就不赞成太祖的严政和酷刑。他的执政方针是崇文不崇武,只是在洪武时期不能放开手脚罢了,所以建文一登基就重用朝中一班儒学文官,轻视武官将领,更不必说如何培养嫡系的军事力量。在“靖难之役”爆发后,听任文官指挥武官,诸如外行领导内行的纵容,岂有不败的理由?

  由此可见,建文帝首先是一个缺乏治国经验的新君,其次,还是一个缺乏主见的文弱书生。朝中重大决策和实施纲领大多听从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儒等少数文官,特别是针对削藩的事件中,对于两派不同意见,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更令人可笑的是朝廷在决策此等国家大事时如同儿戏,在朝堂之上公开你争我辩,唯恐天下不知,毫无机密可言,此等治国安邦之法,岂不贻笑大方。

  既然制定了削藩之策,且大白于天下,如果一鼓作气,一举拿下威胁最大的藩王朱棣,也就没有之后的“靖难”一说。可他偏偏听从齐泰“先拿注势力小的开刀,以求得敲山震虎”的馊主意,天真地以为实力最大的燕王不敢轻举妄动。

  再说燕王朱棣,乃身经百战之草莽英雄,雄踞北方军事要塞,手下精兵强将个个能征善战,只待燕王一声令下,众将士必将一呼百应。早年,燕王就对皇位虎视耽耽,苦于太祖偏爱允文小儿,其实,心有不甘。这样的一个危险人物岂能乖乖听命于小皇帝的调遣?所以当他得知朝廷旨意已决,要灭我燕王之时,早就做好一切准备。

  建文对军国大事一窍不通也就罢了,但是朝廷对军事行动不采取任何保密措施,任由文官指手划脚,以外行指挥内行,就显得有些可笑了。可笑还在后面,远在燕京的朱棣足不出户就对朝廷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相反,朝廷对燕王的举动毫无知晓。燕王早已采取军事行动控制了燕京,并威胁到山西的时候,还是山西的藩王进京举报,朝廷才知道燕王已造反多时了。这种既失先机又打草惊蛇的做法,使得朝廷十分被动。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派谁去剿灭叛军呢?翰林学士黄子澄推荐了一个人叫李景隆的武将差点断送了建文朝的前程。

上一篇:红尘若酒散文 下一篇:宿舍二三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