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颖别致的春节的散文

时间:2021-08-31

新颖别致的春节的散文

  2015年春节是个很奇特别致的春节,奇就奇在一般农历的春节都是在立春前后的公历一月末,或者是在公历的二月上旬。而今年的春节,却推迟到今年的二月十八日,而且大年初一就是雨水,这种公历和农历交错的现象是极其少见的。

  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我今年是第一次在离家几千里外的云南昆明,度过第一个没有白雪皑皑寒风砭骨、室内却温暖如春的春节。虽然昆明素有春城美称,但是春城的冬季还是很寒冷的,尤其是室内,穿着保暖内衣还得点着电热器,晚上必须点着电褥子才能入睡。早晨七点多钟起来,室内凉气袭人,即使太阳出来了,也要到十一点左右,室外的温度才逐渐的回升。而在家乡的小城,冬季室外的气温虽然非常寒冷,但是冬季进入取暖期,室内的温度基本上都在摄氏零上二十四五度左右,在室内只穿着睡衣就可以了。春节期间亲戚朋友来了,在客厅里喝酒,即使是散装的小烧,也不用烫,晚上客人不回去,在地板上铺上褥子就可以睡觉,一点也感觉不到一丝凉意。

  已经过了立春了,昆明的气温还是徘徊在摄氏十七八度,最低温度仍在摄氏四度左右,但是很让人欣喜的是,公园里的一些落叶的树,已经发出新芽了,而且只几天时间,就舒展开鲜嫩的叶片。想起家乡的这个季节,积雪开始融化了,变得软软的,踩上去噗嗤噗嗤的。楼檐上滴水到晚上结成的冰溜子,很长很长的煞是好看。其实,打春后还有四十天冷天气,这是家乡人的说法,也的确说明了地处黑龙江东部的家乡,在打春后虽然气候逐渐变暖,但是,却仍然会有寒冷空气的回潮,俗称“倒春寒”。打春后由于阳气上升,往往是慢性病复发的季节,每年一到打春的季节,我的肥厚性心肌病和肺心病都会发作,记得前几年在家乡的矿总院住院时,让我每年的冬至交九后,提前到医院挂几天水,防止打春季节发作。打哪儿以后,我每年都是在冬至前后到医院挂半个月水,打春前后也就是年前年后的不至于大过年的去住院。没想到今年第一次在昆明的女儿家过年,心脏就闹开脾气了,胸闷气短,甚至出现房颤,开始的几天自己觉得过几天就会缓解,就忍着没跟老伴和女儿说,后来觉得有点严重了,老伴也看出来我的老病犯了,就跟女儿逼着我去社区的医院检查,没想到一检查,才发现心苞里已经有积液,没办法只好办理住院手续,因为不住院,医疗保险上报不了医药费,幸亏社区医院离小区很近,上午和下午各去点一个多小时的水,其他时间还可以在家里上网,做我喜欢的网上编辑工作。麻烦的是,肝硬化也时不时的折磨着我,肝区疼痛,所以还得经常服用护肝养肝的药物。幸亏我每年还有三千元的慢性病医疗补贴,这可真的感谢国家这几年出台的好政策,不至于让我们老夫妻俩的养老保险捉襟见肘。不过,我宁可不要这三千元的补贴,也不愿意让自己的肝脏处于半工作状态,有个好身体比有钱要强过多少倍。

  已经腊月二十了,眼看到年根了,老伴就是腊月二十的生日,这还是十几年来全家人第一次在一起给老伴过生日,女儿给老伴买的花篮,还定做了水果派斯生日蛋糕。晚上,小外孙女宝宝抢着要往生日蛋糕上插蜡烛,蜡烛插好了,二女儿点着了蜡烛,我们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还顶数宝宝唱的声音最高。

  虽然几乎所有的小区的大门上和小区院里的树上,已经挂上了很多红色的串灯笼和中国结的“福”字,但是我仍然没有感觉到要过年了,因为昆明的树还都绿着,鲜花还在盛开着,没有北方春节前那段时间的那种寒冷,没有北方过年的那种寒冷中透着热切的那种年味。

  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人传统的小年,因为在小年这天,按照中国古老的传统习俗,腊月二十三这天,是要祭灶的。都说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我想过去的年代,千家万户都供奉灶王爷,赶到腊月二十三这天,各家的灶王爷蜂拥上天,都到玉皇大帝的金銮殿上去汇报,估计玉皇大帝也忙不过来。大概这么多灶王爷聚到一起,也就是在一起喝喝酒画画拳,或者是交流一下自己在主家的待遇和感受。喝多了,或许就会把主家的私密事全说出来。再说,灶王爷上天也并非全都言好事,也许会把供奉他的主家做的坏事都汇报上去,所以,北方人在腊月二十三这天都吃粘豆包,并且给灶王爷供奉的也是粘豆包,意思是把灶王爷的嘴粘上,免得灶王爷上天什么都说。不过,现在除了一些偏僻的农村,还有人供奉灶王爷,大多数人都不再打灶王爷的溜须了。

  北方人的老习俗,为了迎接新年,都要在腊月二十四这天开始清扫房屋,拆洗被褥,有的人家还在腊月二十四这天刷墙,到腊月二十九,就把家里打扫得窗明几净,被褥都散发着一股清新气息,新刷的墙壁洁白晶莹,飘散着白灰的气味,只有到这时您才能在忙碌中感受到一种过年的气息,每当这个时候,孩子们在大人们的忙碌中,跑进跑出的疯闹着,会让人觉得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再有一个星期就是农历二零一五年的除夕了,虽然集市上卖对联卖福字等春节喜庆用品的也不少,但是大部分家庭也就是买副对联,再买上几个福字,就算应对了一年一度的春节了。每天一出门看到的都是盛开的鲜花和绿色的景观树和草坪,大概是没有北国那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晶莹剔透的自然景观,总觉得在昆明过年不像在家乡过年那样的有一种过年的那种气氛。

  虽然今年的春节可以全家人团聚在一起,欣喜之余,却觉得远离家乡远离家乡的亲属和朋友,不能跟他们在一起欢度春节,总觉得有点缺憾。这让我想起年轻时刚结婚的那些年,父母和岳父母还都在世的时候。每年的除夕,我都和妻子带着女儿回父母那儿过年,哥哥嫂子带着小侄,再加上三个尚未结婚的妹妹,一家十几口人欢聚在一起,母亲带着两个媳妇忙活年夜饭,一家人一边忙活着一边唠着家常,真是其乐融融。吃完年夜饭,母亲带着两个媳妇在家里包饺子,那时候电视还不普及,我和哥哥带着小侄和女儿,去井口的广场上看秧歌。那时候还是改革开放之初,踩高跷耍狮子跑旱船,还是非常流行的东北大秧歌,秧歌队每人手里拿着一个纸糊的灯笼,灯笼里点着蜡烛,扭得非常卖力气。两个孩子看不见,哥哥让小侄骑在他的脖颈上,我也让女儿骑在我的脖颈上,两个孩子看的高兴,又拍手又颠动屁股的。一直看到几拨秧歌都散了,我们才带着孩子回到家里,母亲他们还没包完饺子,小侄闹着要放魔术弹,我带着小侄拿着魔术弹到院子里,把魔术弹插在雪堆上,点着后,只见一个个五颜六色的魔术弹从纸壳筒子里飞出来,飞到半空中,在天空中和左右邻居放的魔术弹混在一起,真是太美了。母亲煮饺子的时候,放鞭炮也是我的任务,父亲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一千头大地红鞭炮,我嘴里叼着烟卷,那是哥哥带回来的红塔山香烟,那时候红塔山香烟一般人还是买不到的。带着小侄来到院子里,把鞭炮挂在大门的雨搭上,深深的吸一口烟,烟头闪亮出红色的火团,这时,把烟头对准鞭炮的炮捻上,炮捻立即闪出火花,我拉着小侄躲在屋门旁,惊天动地的爆竹声,震得屋檐上的积雪飞落下来。前后左右邻居家的鞭炮也开始噼噼啪啪的爆响起来,整个矿区都被爆竹的轰鸣声笼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