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共通的精神话语杂文随笔(2)

时间:2021-08-31

  这样的认知转变,在于“学习共同体的奥秘”。

  这本书第四到第六章都是关于学习共同体的.,对于这样一个热词,我不是第一次听到,在佐藤学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中,在我的师傅清华附小特级教师窦桂梅校长的讲座中,在当下很多培训中都对这一词汇做过不同角度的解读。我对这一学习形式比较感兴趣,早在十几年前,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我就阅读过相关书籍,并写过系列论文,而且在自己的班级进行试验,感到益处多多。当然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相对于小组学习,表述显得更为严谨,更为全面,当然其中有很多技巧,我个人很喜欢,一定再次阅读,整理一下,看看哪些可行的方式能折射在我的共同体生活中。包括现在的项目组的研究形式,我也是越来越喜欢,它为了一个小课题,大家走到一起来,一起做感兴趣的事情,并竭尽所能把事情办好,并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惑,很实在,很有干劲!

  有幸在2012年11月16日下午的《教学勇气》沙龙上遇见了译者——大名鼎鼎的吴国珍教授。那么平和的面孔,平静的眼神,儒雅的气质,哪里有一点学者的架子,也许越是大家越那样低调。吴教授是第一个到场的,幽静的“大家阅读屋”里,只有我们两人,内心既兴奋又激动,便迫不及待地询问了诸多个人在阅读中的问题。吴教授一一解答,原来翻译一本书也需要缘分,不是刻意为之。吴教授的水平有目共睹,她背后的朋友和研究团队更是敬业出众。集取大家的智慧,浓缩在文字里,展示在读者面前,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她和帕尔默一样,对未来的教师群体充满期许:未来的教师是需要勇气的,能够面对自己,并能穿越层层恐惧,直达内心深处,倾听自己的真实的心声。

  也许是教语文的缘由,我特别对每个章节前面附的诗歌情有独钟。

  啊,别分离,

  亲密无间,

  与繁星相聚在云际。

  何为心,

  若非与繁星聚一起?

  与众鸟起飞,

  乘风,驾云,

  齐归。

  与一本好书相遇,需要缘分,如今,我有幸遇到了心灵的导师,让我的教育视界与之前相比,变得更加开阔丰盈,我能够理解教与学中的一些之前我所极大的困惑,我曾经努力回避的东西,我似乎寻找到答案,看见了黎明破晓前的一丝曙光……

  02

  越读越美好

  “河北省教育叙事专家群”是一个充满活力,令人振奋的教育叙事群。大家以共读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为媒介,深入的、真诚的交流着彼此对教育的看法。在这个群中我遇到了杨小洪教授,全国名师孙彩文,河北的郑昌军等一大批热爱教育的老师们。在他们的激励、引导下,我更加热爱教育,热爱阅读和写教育叙事。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深感自己阅读能力还很欠缺,为了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也为了读懂《教学勇气》我开始大量阅读。

  风吹哪页读哪页。初为人师时,我并不是一个爱读书的年轻人,那时候读得最多的就是教材、教参、全解、练习册、试卷等,因为这些所谓的“书”能够在讲课、讲题、应试辅导中马上用上,立竿见影,确实是比较功利。当然,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参加各种课堂教学展示竞赛,还目的明确地读了一些名师设计: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于永正、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丁慈矿等,他们的教学设计、教学思想让我钦佩不已,心向往之,那些有深度的教材解读,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细节,那些独辟蹊径的教学理念的阐释,让我极为折服,这些阅读让我懂得了语文课堂是有生命、有温度,有无限可以探索的学习空间。记得那时候,读得最多的教育类杂志是《小学语文教师》,有些文章对我当时的工作大有裨益,可以称得上是我工作中的葵花宝典。《教师月刊》也是一本非常有品质的教育类杂志,里面不仅是关注语文学科,而是把关注视角放大到教育全领域,让我豁然开朗,一下子觉得教育是如此浩瀚,如此迷人。由此,我也陆陆续续地翻开了一些感兴趣的教育书籍,这些不成系统的阅读,可能是零零散散的,甚至是拖拖拉拉的,但就是这样的阅读经历,使我在教学中慢慢成长起来,也在各项教学比赛中崭露头角、屡获殊荣。

  开始专业阅读。那些心中敬仰的名师,他们有哪一个不是从书籍中大量地汲取营养?于是,我的阅读之路渐渐与整本的书分不开了。从窦桂梅的《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李镇西的《心灵写诗》、王晓春和魏书生的著作,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他们不仅是读书的典范,更是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用笔记录下来,给我们这些后辈以启示和滋养。近几年,我集中阅读了几位心中教育家的作品:刘可钦的《教育其实很美》和《为学生的发展助跑》,李希贵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和《学校转型》,著名教育家朱小蔓教授的呕心沥血的学术专著《情感教育论纲》,这些书中蕴含的大智慧源源不断地注入到我的脑中,渐渐地改变着我的教育视界,影响着我的教育思维。

  广泛地读。李斌的《把学校交出来》是一本极其诚恳的教育书,记得当时翻开十几页的那种欣喜和激动,他是一位有良知有见地的教育记者,以自己的观察如实地书写中华大地的教育改革,令人深思,发人深省;余慧娟的《大象之舞》更是一本站在高处,鸟瞰中国几轮教改的精品力作,其中记述的一个个鲜活的实例,一个个有生命的好老师,让人不禁唏嘘感动。赵勇的《创业就业》一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刘灿老师送给我的,他力荐的书,果然让我找到了醍醐灌顶之感,那时恰逢我刚刚从美国回来,对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也有了感性的认识,但是这本书的观点和立场,让人深深叹服,并获得大奖,可谓实至名归。李建平的《中国教育寻变》一书,让我们在市场上林林总总记录十一改革的书中,独树一帜,文笔之坦诚,观点之劲道,让我掩卷深思,十一改革的价值是如此之大,对中国教改的影响如此之深。李虹霞的《创造一间幸福教室》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温暖美好的教育画卷,这是一个怎样的教室?有一个温暖的教师,有一群美好的孩子,他们是一个彼此照亮的生命共同体。常生龙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是一本菜单式的教师读书坐标,借由他,你可以遇见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好书。吴非《课堂上发生了什么》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大集合,看到那些让你砰然心动的文字,你会放下很多困惑,在吴老师的思想中释放自己,通达一个明亮的教育高地。林茶居的《大地总有孩子跑过》是一本特别的书,说他特别,是因为这位作者是一位诗人,所以有些文字充满诗意,虽然很朦胧,很隐晦,但是这恰恰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思考余地,值得反复品位,一读再读。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全世界教育界的畅销书,他的基于大量课堂观察所得出的结论,让学界高度认同,也让我认识到教学的真谛,课堂的价值,学生的生命是如此重要。诺丁斯的《学会关心》和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同样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著作,让我手不释卷的同时,也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甚至是不堪回首的往事。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禁得起考验的教育经典,作为我的枕边书,我觉得他是一颗火种,曾经点亮多少教育人的心灯。他让我们永远记得“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寻求共通的精神话语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1.寻求有趣人生杂文随笔

2.话语权杂文随笔

3.话语之间杂文随笔

4.沿途,该寻求什么杂文随笔

5.国人的精神信仰杂文随笔

6.狼的精神随笔

7.杂文随笔

8.让的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