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共通的精神话语杂文随笔

时间:2021-08-31

寻求共通的精神话语杂文随笔

  人类的精神生活,与大海中的珊瑚虫何其相似。在广袤的热带浅海中,无数珊瑚虫群居在一起,个体之间以一种叫共肉的结构彼此相连,共肉部分分泌的角质或石灰质成为其外骨骼。珊瑚虫的子孙们在祖先的“骨骼”上面一代一代地繁殖后代,形成各种各样美丽的珊瑚岛礁。

  书,宛如大海中的珊瑚礁盘,不同文化繁衍创造着自己的精神外骨骼。

  01

  仿佛是注定的缘分使我翻开了《教学勇气》。

  坦率地讲,我们在平时阅读中,很少主动打开这样一本读起来并不轻松的书,所谓不轻松有两层含义:一是理论性较强,二是原著非中国人,翻译过来的语言在表达上理解起来需要时间,显得枯燥。所以,能坚持把这本书阅读下去,真的需要勇气。很多人推崇这本书,也看了扉页上大家推崇的理由,天生好奇的我渐渐萌生了一个想法,坚持读下去,去文字中弄懂到底大家为什么觉得这是一本适合教师阅读,教师能受益的好书。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有一种走入桃源的感觉,一种豁然开朗的意思。才发现,原来这真的是一本好书!

  作者有教育大智慧。

  帕尔默在美国教育界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从书后的简介中,可以略见一斑。他对教育的诸多思考给做教师的我们以很多有价值的启示。

  我们教学中存在恐惧。也许是语言的差异,“恐惧”一词,在我看来有些重,在中文环境里,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担心”或者“害怕”。对于像我这样教龄二十多年的中年教师,很多时候,在成长的道路上会面对很多欢乐与懊恼。我们更习惯于分享所谓的成功,而不愿意面对教学旅途中的漩涡。作者带领我们剖析自己的心灵,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够游刃有余地面对教与学中的各种情形。读到这里,我觉得既真实又亲切,并忍不住频频点头,心里重复着一个声音:是这样的!是这样的!

  由此,我联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

  去年的冬天,学校安排我参加两次赛课,时间相距很近,没有精力和时间准备两节课,两个比赛均为是指定课文,只有人教版三年级课文《一次成功的实验》符合这一要求,没有选择的余地。读了课文后,我很沮丧,因为我常年在高段教学,对于中年级的要求不是很有把握,还有这篇课文本身并不是我有感觉的类型。它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校长来到一所学校进行试验,即把三个拴着绳子的小球依次放到一个细脖子瓶中,假设瓶子是一口井,而三个球代表三个人,在井中倒水模拟突发灾害,大家如何逃生,把小球拽上来。在一个小姑娘的带领下,这个在别的学校从未成功的实验取得了成功,让校长感动不已的小故事。我觉得故事并不难懂。甚至觉得不需要过多设计、指导。在经过几天思考后,还是备好了课,试讲后,问题比较多,在学校两位主任的帮助下,进行了多处修改,再次试讲,效果不甚理想,于是又请特级教师给诊断,进行了若干次较大的修改,就这样,修改着,挣扎着,但是,最后的课堂已非我所最初的思考,承载了太多人的思想和方法,以至于我好像沦落成一位演员,我在尽自己最大努力呈现背后一个备课导演团队的设计。我自认为能体现自身思考的环节被毫不留情地砍掉了,真是很有挫败感。站在赛课的舞台上,我努力表现着自信的一面,但我的内心深处是担忧的,我害怕我融入不了看似完美的设计,我害怕在教学过程中发生我试讲中从未发现的意外,结果在区里比赛中现场模拟课文情境的实验失败了,被淘汰出局,在全国赛场上,虽然波澜不惊,取得了一等奖,但我知道那不是我想呈现的课堂。这次兵败麦城的经历成为了我成长路上的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现在,我尝试着用作者的观点来解读这次失败,我到底是谁?我一贯的教学风格是什么样?我的优势在哪里?我给出的答案是:我的优势并没有在这节课上充分体现,我所本真的想法没有坚持,我对于领导和名师的修改没有更好地与自己的特点融合,我甚至不擅长扮演文中的校长,我迷失了自我。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给自己更多的空间,我可以拒绝某些修改,我可以用心思考我能改变多少,而非讲课的时候,头脑中存在着若干个试讲版本的影子,不断纠结与痛苦。当然,现在我也能悦纳自己的失败了,因为每个教师,甚至名师也会遭遇担心和害怕,也会被恐惧打扰。想到这里,我从容了好多。在剖析恐惧过后,我顿悟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就是一种恐惧常伴的领域,不要害怕,要想办法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穿越恐惧的过程,就是发展壮大自己的过程。

  此刻,我在思考: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考命题,对于我们的教与学至关重要。我从来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现在当然应该好好思考。我热爱学生,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我在课堂中,当然是常态课上,我总有愉快的体验产生,我的学生多数爱语文,爱语文课,他们在对文字、文化的敬畏和喜爱中,与我一起修炼着自己的生命。我的公开课赢得了多次的荣誉,我写的文章也多次受到肯定和奖项,甚至发表。我在同事眼中是个能干的,有悟性的优秀同事。在学生眼中,我是令他们尊敬而又喜爱的老师。对于这一切,我是满足的。但不能回避我的劣势:粗枝大叶,不够细致;丢三落四,忘性大;做事慢,总认为慢工出细活;不够虚心,认为自己多数情况下是对的;读书少,且缺乏计划性,比较随性;不爱动笔,怕费脑子;对上级的要求,有时有自己的想法,有抵触的情绪,认为价值不大,耽误大家时间;总幻想改革,理想主义色彩浓等等。写着写着,才发现自己有这么多问题,像个差生,就如作者所言我更像个“来自地狱的老师”。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能坦诚地罗列自己的问题,是前所未有的,是作者给了我这样的勇气,看清楚自己。把缺点转化为特点,把不足在工作中有意识地修整,使自己有勇气完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连接文本与学生的桥梁。当然,我们不是把课文当做一个冷冰冰的客观存在去看待,而是这个文本与我的认知,甚至我的生活能否关联。有了这样的思考,相信我的语文课堂会发生改变。它应该是文本与我,再与学生的精神场。而非我和学生冷眼地解读文章,那除了和考试有关系,其实与什么都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