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小坑秋色醉美文(3)

时间:2021-08-31

  小坑古名小川,清朝初年始建,有300多年的历史,像大多数徽州村落,小坑也是聚族而居,以朱、胡两大姓为主,村中央至今犹存的两座古祠堂,临河对峙,就是村庄的核心。朱姓祠堂的堂名是鹰宿堂,朱姓是清初从屯溪闵口附近的朱家叉迁来的,至今已繁衍十几代。而胡姓是清朝中期从婺源清华镇迁来,先居杨村,后居于此。岁月风雨的侵蚀,时代历史的变迁,让两座祠堂已是满目沧桑,部分倒塌,幽暗荒凉。不过村里的老人,为了让子孙追本溯源,缅怀先人,年年过节,都要挂上灯笼,贴上对联。虽然村子历史上没有出过什么显赫人物,可他们对家园的热爱是一样的。最近听说,朱姓后裔今年已着手集资,准备重修祠堂,款项基本筹齐,不久,就要动工了。因为,在村人的心目中,祠堂在,根在。中国人,特别是徽州人,有着很强的根的意识。新文化运动闯将胡适先生晚年客居台湾,可他时常对人说,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徽州人。

  水口处的古林夹峙,流瀑成潭,粗壮的红豆杉结满了红色的果子,香榧树也是果满枝头,枫香树像是火烧云,这样的风景,村人已是熟视无睹,而对我们来说,却有着别样的诱惑。村子古朴清静,石板青青,小桥横斜,青烟笼屋,惟有小学堂里孩子大声朗读声、铁匠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飘荡在这大山中,诠释着村庄的活力与希望。

  放眼小坑,青峰林立,山高林密,林海苍茫。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红军经常出没之地。村西杨齐岭山中,有一奇石宛如巨船,边上有一洞穴,土名新娘房,里面有石桌石椅,红军就藏在那里。村里人还说起很多红军故事,那一抹抹的红色,就在我的眼前晃动,油然而生敬意。

  那一次之行,让我迷上了它。以后又去过多次,还陪人去,山花烂漫,白雪皑皑,都领略过。今年元月雪霁,我们上去,轮胎打滑,翻在一侧,跌倒在地,擦破了皮,着实捏了一把汗,但我们无怨无悔。  可我以为,小坑最惊艳的还是这深秋,美在那“树红树碧高低影,叶黄叶绿远近秋”,美在那“白云红叶映老宅、青山墟落徽韵悠”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