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摇曳的苇草

时间:2021-08-31

  《一起摇曳的苇草》写了一段师生对话,不仅写出了对哲学和人生的思考,而且写出了师生之间的相互鼓励。下面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美文吧。

一起摇曳的苇草

  “夏日的朝阳,热情地从亿万里之遥准时来到我的窗口,让我在病榻上依然感受到生命的激情。”这是杨老师《湿地蛙声》自序的第一句话。

  马妮也写过阳光。她是杨老师的学生,在美国读博。那是她刚到加州两个月的时候,还在Madison大街住,在一个早晨应景而作《让阳光照进来》。那个早晨拨云见日的文字至今令我怦然心动。

  阳光越过东边的伯克利山,穿过还未睡醒的SanPablo大街,一家一家地略过,把光和温暖带给每一户,经过我家时,他的光洒满窗台、书桌、沙发、被褥、墙上和地板上,像父亲一般张开大而有力的手臂,远远地伸过来,把我和Jenny轻轻地搂在怀里,结实的,暖暖的……为了让Jenny早点从沉睡中醒来,我每天为她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把笨重的窗帘拉开。那一刻,阳光一下子涌进来,像一大堆朋友站在门口好久,想给我一个早安的惊喜,悄悄地隔着门缝看里面的动静,屏住呼吸,屏住笑,屏住拥抱住我的渴望,等着这一刻,我打开门的这一刻,他们一下子涌进来,抱住我,抱住Jenny。我和Jenny也展开双臂与他们紧紧相拥。让阳光照进来。

  马妮的生活像跳动的脉搏,喷薄着生命的律动。这似乎和杨老师在病榻的感受有些相似。

  杨老师说,在生命之中,最喜欢被打动的感觉。学生们各种各样的心结,杨老师课堂内外的某句话,就能成为孩子们黑暗时的一盏灯。比如对于一个生活艰辛的学生,他的一句“生活就是一个字,扛”,在学生失落时及时地跳了出来。另一个学生用两个小时回复杨老师十分钟的课程带给他的感受——“细数芭蕉夜雨声”,杨老师在回复中称其文字为“雨打芭蕉”“空谷心曲”。一个“爱过还是痛了”的学生用中英文诗歌表达爱情的困惑,杨老师在表达对这种切肤之痛的理解之后,鼓励她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对于一个考研时专业方向迷茫的学生,杨老师提醒其找到“安心于此,乐此不疲”的方向。对一个走向工作岗位,“告别学生身份”还不适应身份转变的毕业生,他的寄语是把梦想当作“地平线的启明星”。对于另一个走出校园看不惯社会百态的学生,他引领其“时时倾听内心的声音”,做一个“学会和世界和平相处”的追梦人。面对一个学生退出他的哲学课却又表达了“心排山倒海地痛”的“祭哲学”,他以“祭哲学祭”回应,并坦言“哲学注定是要被现实所击倒的,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到中国的孔夫子。哲学又注定要在哲学家死后活下来,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庄生的晓梦化蝶。哲学祭是对被现实所击倒的哲学的哀悼,哲学祭之祭,是对哲学课死后哲学复活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