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美的历程美文欣赏(2)

时间:2021-08-31

  当生命宛如朝露,身价毫无保障,命运不可捉摸,生活无可眷恋,人生充满着悲伤、惨痛、恐怖、牺牲,事物不再遵循因果规律,没有“公平”与“合理”,当好人遭恶报,坏蛋占上风,付出无回报,一生尽辛苦,别说当时,就是现在也无人能够解答。既然理性无法解答,便只有寻求另一个世界的答案,于是佛教便走进了人们的心灵。诸如上述现象,又何尝不是现世的现实?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这些年佛教如此受人推崇!

  佛像在南北朝时期以长脸细颈、秀骨青目之美展现“清羸示弱之容,隐几忘言之状”,脸上总是有着摆脱世俗的潇洒风度和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似乎是对现实的轻视和冷漠。而到了唐朝,则是健康丰满的形象,更多的是人情味和亲切感,佛变得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佛像也不再是三佛或一佛二菩萨,而是稳稳端坐的分工明确的单个佛像。这些个温柔敦厚关心世事的佛像和君君臣臣各有职守的统治秩序恰恰是宗教与儒家的同化合流,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唐朝为肥为美,而肥胖的杨贵妃也被归为四大美人之列,审美标准竟也和宗教有着如此复杂的关系,归根结底,审美离不开现实生活。

  到了唐朝,政治经济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盛唐之音”的出现也就有了牢固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丝绸之路”的开辟,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中,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欢乐。因此,一句句唐诗总是透着豪迈、流畅、优美和轻盈。即使是伤春悲秋,也不失清新活泼和低沉哀婉;即便是惆怅和哀怨,也充满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深思和探寻。

  一种觉醒式的淡淡哀伤在弥漫,从悠悠唐诗中漂浮至今,“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太多太多这样烂熟于心的诗句,奇妙旖旎,无拘无束,让人读的酣畅淋漓,蕴含着人生哲理,夹杂着感伤、怅惘、激励、和欢愉,当这勿用言说的情感从文字中缓缓渗透到人的心中,一种共鸣便开始升腾,一种难以言表的美感便自然生成。

  虽说书法和音乐也像诗歌一样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歌舞服饰更是艳丽华贵,美的高华飘逸,可是在我眼里,仍无法替代和赶超诗词中的意境和美感,“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时而让人共鸣,时而让人慨叹,时而让人的思绪蹁跹,字字句句美的让人无言无语,无色无容,唯有以心感知。不管是“小李杜”,还是“大李杜”,不管是“初唐四杰”,还是韩愈、柳宗元、温庭筠、韦庄,留下的都是如“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清丽诗句。这美,是要用心方能看到。

  提起美,说完唐诗,怎能不说宋词?苏轼、柳永、秦观、范仲淹、辛弃疾、李清照……一个个名字早已铭刻在了后人的心中。“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寥寥几句犹如珠玑串串,不言事功,不言伟业,不言世俗,只观眼前物,只言心中情,只说平常事,可这细腻的感触,微妙的情感,让人爱的失魂。没有诗的博大、浑厚、悲天悯人的情怀,却有了亲切、清新、狭窄、深沉、含蓄、幽深的意境,无论再怎么去咀嚼,都不会乏味。“寥寥长风,蓬蓬远春,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这何尝不是词中的风景。

  词人很多,或豪放或婉约,各有千秋,韵味风骚各异,我更喜欢苏轼,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一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才子形象。他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像白居易般明朗,不似柳宗元般孤峭,也没有韩愈那样的盛气凌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他的词总是带着禅意玄思之理,有时候让人感受到人生空漠,无所寄托、无所希冀的厌倦情绪。“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夜来风雨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有时让人感到的是看透人生的凄凉。“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有时让人看到的是直面惨淡人生的淡定。“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让人感到无法言说的无奈和身不由己的喟叹。

  我喜欢这朴实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意味,看得出他想退隐却不能,只能在佛学禅宗的哲理中让自己参透彻悟,毫无娇柔做作和装饰雕琢,只是情至此,心至此,一阕词便出。不要富贵,不合流俗,不管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于一粟”,又或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都是他审美情趣和理想人格的体现,正是这样独特的人生态度让我深深喜欢上了他和他的词,在我的眼里,这就是胜过一切的大美。

  世间美的东西真的太多,岂能是几句文字可以概括。画中的盛景尤其是作为中国独特艺术形式的山水画便是美的化身。无论是先前的图腾,后来的佛道人物、侍女牛马,还是后来的山水林石、花竹禽鸟、亭台楼阁,都随着线条和色彩的变幻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美丽意味。而禅宗教义与老庄哲学的交相融合和呼应,使众多中国人相信,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胜过转瞬即逝的尘世豪华,于是作画的人更愿意拿起画笔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获取清新,来摆脱人事的纠缠,获得心灵的解放。这也就成了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源核心思想。

  关于画,我并不懂。可是对于很多美的东西,不需要太懂,只要懂得欣赏、心领神会就够了。

  一座山,旁人眼里只是一座山,而画者的笔下它四时的气韵各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只有有了细腻的笔触和情感、对自然的强烈感知能力,才能捕捉到这美的境界。山峦重叠,树木繁复,或境地宽远,视野开阔,或铺天盖地,丰盛错综,或一望无际,渺远辽阔,或巨嶂高壁,多多益壮,或溪桥渔浦,舟渚掩映……看得人如痴如醉,身临其境,更有一份安闲恬淡,像是永恒无语的自然与人之间的一种牧歌式的亲切诉说。也有浓浓的诗意唯美绝伦,仿佛与诗词之美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怎样一种无以言表的美的绝唱啊!画无言,美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即便是一角山水、半块残石、几根树枝、几艘渔舟、一座小桥,几座村落,却也能“状难言之景列于目前,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这便是画的神韵和意境所在。这无言之美,怎不经世流传、作为经典备忘。  不知不觉,便来到了明清的文艺之门跟前。学者说,“汉代艺术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和北朝雕像表现了精神、思辨和风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的是襟怀、意境、心绪,那么明清的小说戏曲揭示的却是世俗百态、杂陈人生”。我很赞同并喜欢这样的总结,精辟、准确,一语中的,高屋建瓴。

  明清之美,美在为后世留下了那么多“极摹人情世故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的戏曲、小说和杂记。故事里有对人情世故的津津玩味,有对荣华富贵的渴望钦羡,有对性解放的追求和实践,尽管比不上之前的那些作品里的高雅和纯粹,可正是这些接地气的情节,让人们舒展了自己在现实中被压缩挤榨的梦想,释放了因对人生意义和目标寻而不得而产生的空幻感和感伤情绪。

  正是这种人生空幻的伤感情怀给了人们难以抗拒的悲情之美。“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俨然是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也让人在一个个浪漫的悲情故事中窥视了那个没有争斗、没有激情、没有未来,表面繁荣平静,实则颓废堕落的社会现实。如今,《牡丹亭》、《西游记》、《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红楼梦》……早已成了世代相传的千古绝唱。

  但就故事情节已经让人不可自拔,岂知那时的人们还要配以说唱、表演、音乐、舞蹈呈献给世人,想一想,在京剧、昆曲的唱、念、做、打之下,又有几人能够抵挡那优美动人的唱腔和那袅袅如烟的玲珑身段,从形式到内容,从表演到内在,无不散发着无可抗拒的艺术美感。

  写到此,言仍不能尽,美的东西太多,譬如绫罗绸缎、珠宝玉器、陶俑瓷器,木刻石雕、版画泥人,剪纸云锦……有的古迹斑斑,有的历久弥新,美的东西总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可无论怎样,走了几千年的美的历程,还会继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前进,爱美的人们也会像我一样一如既往地寻她而去。

【走过美的历程美文欣赏】相关文章:

1.走过从前美文

2.走过...幸福美文

3.美文大全欣赏

4.美文欣赏:秋天的美文

5.走过情感的边缘美文

6.请走过生命的误区吧美文

7.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美文

8.美文欣赏:差生

9.喜欢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