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美国学习修复古书
今年25岁的刘婷婷出生在北京一个艺术之家,不料12岁时她到一位从事古籍修复的亲戚家玩,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后来她一有空就往亲戚工作的收藏馆跑,耳濡目染,学了很多相关的知识。
亲戚告诉刘婷婷,只有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古典装帧形式的书,才能称为古籍。根据流传情况和珍贵程度,可分为孤本、珍本、善本。看得多了,刘婷婷对每个时代的纸张、字体、墨色渐渐熟悉,凭感觉就能大体断定,而这些是判断书的刊刻时代及艺术价值的重要依据。慢慢地,刘婷婷在熟人中小有名气了。
一次,刘婷婷一位同学的父亲打算用35万元买一本“唐代珍贵文献”,请刘婷婷“开开眼界”。不料刘婷婷一看就说:“这是清代的,最多值8000元。”同学的父亲带着刘婷婷的说法再次询问卖主时,卖主立刻直冒冷汗,自认理亏。
刘婷婷读高三时,认识了一个在北大留学的纽约女孩,女孩给她讲了很多美国的趣事,还提到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有一个“奇葩”专业——修复古籍,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只招十几名新生,但这个名为古籍修复师的“冷”职业却颇有“钱”途……这位女留学生只是随口一说,却触动了刘婷婷。从此,喜欢和古籍文献打交道的刘婷婷有了去美国深造的想法。
刘婷婷写了一份简历,重点讲述自己对古籍的热爱以及跟随老收藏家学习的情况,还把自己修复过的一些历史文献等拍成图片,通过网络发给了美国的大学。没想到校方对这位语言幽默、思维方式独特的北京女孩很感兴趣,他们马上联系了刘婷婷。刘婷婷丰富的历史知识,给校方留下深刻印象。
2009年,高中刚毕业的刘婷婷接到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来她才知道,该校的图书管理学科一般只有研究生才可以申请,她是被破格录取的!
令刘婷婷大开眼界的是,古籍修复并不排斥现代技术。这里除传统工具外,还摆放着纸张厚度仪、纸张拉力试验机、纸张酸度测定仪、恒温恒湿箱、除虫消霉机、真空干燥箱等众多现代技术仪器。
修复一本书,主要的工序就有十几道。拆书看起来容易,其实很费工夫,有些酸化结饼严重的书,光揭开可能就要花费好几天。教授指导刘婷婷:“把书拆分完毕,就要为它配纸,纸配得不好就会影响修复质量。按照古籍修复标准,修复时配的纸要与原文献颜色一致、厚度相当,甚至纤维分析、帘纹也要非常接近。如果碰到材质特殊或带有颜色的纸张,还需自行调配纸浆或为纸张用植物染色。古籍修复讲究的是‘整旧如旧’,就是使经过修复的书籍在外观上尽量保持原貌,从而保证古籍的资料价值、文物价值不因修复而受损。”刘婷婷每天废寝忘食地学习,根据制定的修复方案进行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