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优秀教案及反思

时间:2021-08-31

  【 教案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培养学生积极昂扬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教学难点:

  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知识介绍

  1、导入:

  我们初中曾经学习过《我的叔叔于勒》,其作者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的莫泊桑(此处先让学生思考回答)。另外两位短篇小说大师分别是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

  (介绍三位短篇小说大师的代表作)

  法——莫泊桑——《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俄——契诃夫——《套中人》、《变色龙》、《哀伤》

  美——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

  2、介绍作家作品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欧·亨利一生穷困潦倒,十余年中创作了三百多篇小说。主要表现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同情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欧·亨利式的结尾”——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作些铺垫,埋下伏笔,结尾时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出现始料未及的结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构思的巧妙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