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教案(2)

时间:2021-08-31

《山市》教案3

  教材分析:《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2、3

学情分析:学习本课主要以诵读为主。因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尚在初始阶段,所以要求学生诵读课文,以积累材料,培养语感为重点;至于文言字词和语法的要求,则尽量放低或基本不做要求。

课前准备:幻灯片投影字﹑词﹑作者简介﹑语句揣摩练习。

教具准备:课文朗读磁带、幻灯片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描绘过许多奇幻的神话,沙漠中一夜之间建筑起宏伟的宫殿,美丽的城池,这些神话是人类想象力的伟大产物,但我想也是古时候的人们对未知的海市蜃楼的描绘与神化。现实世界中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这个词语,但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听录音朗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

  孤 塔 耸 起 插 青 冥 碧瓦 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

  ① 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② 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③ 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四、课堂总结:学生小结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基础知识:

  生字词语及文学常识

二、精读课文,鉴赏创新

  ① 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②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③文中描绘危楼的句子是: 。

  描绘危楼渐失的的语句是: 。

三、质疑问难,讨论探究

  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②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③那时侯的人为什么会把“山市”称为“鬼市”?

四、拓展延伸:

  请用自己的话向同学和老师们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五、课堂总结

  《山市》一文是描写作者家乡的山市情况。文章写出了山市由起到灭的变化过程和美丽景色。文章按由晴及阴、由阴及晴、由下而上、由上及下、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极有层次而精彩生动地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美妙奇特的山市蜃景的变换过程。

六、布置作业:

  ①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②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体味探究:

七、板书设计

  山市

  1、 初生

  2、发展

  3、高潮

  4、尾声

八、课后反思

《山市》教案4

  《山市》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一)《山市》课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20课)

  山市

  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记。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架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二)内容分析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二、教材简析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用已有的人生经验去与之共鸣是赏析文言文的必要手段。对初一学生而言,要让他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体会感情,进入意境,引起共鸣实属不易。那么,利用开展趣味的记者采访活动的方式,有助于对学生情绪的调动和氛围的营造。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辅以画面、音乐、朗读,也会有所帮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希望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几十个字,更多的,我希望这些孩子能在这堂课中从中国古典文学中体会到“美”,能够自觉地去挖掘“美”,从而丰富他们的内心。

三、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 中,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以“小记者”采访及“目击者”被采访、讨论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新鲜感的驱使下不断诵读、体会、表达,从而进入角色。训练其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四、教学设想及策略

  (一)情境教学法

  儿童心理学家卡哈娜指出:如果儿童在学习前情感已做好准备,能控制自己的冲动,则他的思维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感是有效发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途径,故选择以小记者采访的方式。目的是:使学生在采访与被采访的氛围中,情感被同化,加以诱导。采用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者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帮助者、搭档”,创设研究性学习的气氛。

  采用多媒体手段,运用情境教学、愉快教学等方式方法创设情境,增强形象性,从视听角度刺激学生感官,引发其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实施巴甫洛夫经典性学习条件作用学习说

  刺激——反应——假设——突破的理论,即让学生触及现象,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学生评议,不标准的答案让学生采用归谬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发现错误,以便强化能力。

  (三)寓教于乐,知识迁移。

  以“以人为本”为教学指导思想,强化教学过程 的民主化,创设自由探究、平等讨论的氛围。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因此培养他们的能力最好的途径是:加强迁移能力的训练。

  (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表现空间。

  在领悟美的本质这一过程中,请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交流,并逐一展示、共同品味;教师要注重学生表述中思维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从新的方向、新的角度、新的途径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独特的思考能力和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

五、教学媒体设计

  课件特别注意了整体界面的风格,因为课文是文言文,背景就选用的是与其意境相似的中国古典山水画,背景音乐采用的是中国古典民乐,字体采用的是楷书、隶书、行楷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这样的气氛可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而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进入课文的意境,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课文。

  多媒体设计成可交互式。在教学中,课件与教师讲解交替应用,通过对幻灯片的随时编排,可使放映顺序与教学顺序一致,根据学生特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展示。

六、课前准备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

七、教学目标

  (一)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二)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八、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变化的过程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九、教学过程 设计及分析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辅助

  教学札记

  (时间)

  激趣导入

  导语 :各位同学,你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首先,向大家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深圳电视台的一名记者。瞧,这是我的记者证。今天来到这里,是想邀请大家和我一起到山东的深山老林里去走走,探访一下,制作一期节目。听说,那里出现了一种类似与“海市蜃楼”的奇景,当地人称它为“山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与我合作,共同完成这个采访任务呢?好,你们这么热情,我更有信心了,那就让我们出发吧!

  教师转换身份成为电视台记者,邀请学生进行采访、节目制作工作。激发学生的探询心理,能怀着好奇心,热情地投入到课文学习。

  #展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2),画面出现水墨山水图景,增强教学直观性、形象性。

  (2分钟)

  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全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参与到各学习小组中进行辅导。纠正个别错误读音。针对学习小组提出的疑问适时点拨。

  (3)体会山市之“变”。

  ①学生动笔,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字词,作出记号。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引导其作出正确的解释。

  明确:共同的特点——时间短暂。所以山市奇景是变幻莫测的。突出“变”。

  ②随着时间的推移,山市所呈现的景象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找描述景象的关键词。针对学生回答,穿插字音、词语含义的进一步纠正与明确。(如:飞甍、城郭、高垣、睥睨、连亘、霄汉等)

  ③引导学生明确山市变化的几个阶段,能抓特征,用

  (1)学生通过听读课文,把难懂的生字词注音。

  (2)分学习小组自由朗读课文,相互质疑、相互帮助,思考对山市的初步印象。

  (3)学生个人朗读,理解,讨论,提问解答。

  ①学生们可能作出的回答有:忽见、

  *数年、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

  ②学生读相关句子,找出相关描述景象

  的词语,自由发表看法。

  可能作出的回答有:孤塔、*禅院、宫殿、*碧瓦飞甍、城郭、危楼、常楼、高舍、如拳如豆等。

  #展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3),可以突出重点文言字词的读音、解释,进一步加深印象。

  #展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4),课文结构以及教学重点内容可以增强

  学生的回答可能出现误解。若出现带*或类似的回答,可引导学生采用归谬法,通过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语言组织严谨来解决。(8分钟)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辅助

  教学札记

  (时间)

  整体感知

  关键词语概括。明确:山市变化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是一个由小变大,由大变小的全过程。

  ③经解释、分析,由畅所欲言到深入思考。真正感受山市的变幻莫测。

  学生的整体感知。

  探究想象

  (1)过渡:山市真是奇妙无穷,令人叹为观止。我

  简直眼花缭乱,看也看不过来了。好在有大家和我一

  起亲眼目睹这难得的美景。只好向大家求助。我们一起来分工合作,好不好?

  (2)想象山市之“奇”。

  ①让学生分8个学习小组扮演“目击者”。分阶段谈所看到的山市奇观,提供“小组讨论提纲”。(见“资料卡片一”)

  ②选8名学生扮演“小记者”。到各组进行采访。传授采访基本技能,提供采访提纲。(见“资料卡片二”)

  ③教师扮演“大记者”角色。以采访的方式与小记者交谈,了解他们的采访收获。

  问题组:1、你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你采访所了解的山市

  奇观吗?2、你觉得这些景象美吗?美在哪些细节?

  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总结的能力,进一步边理解这些关

  键词的含义,边借助图片加深印象,领会作者语言的

  精妙。总结为山市景象“奇”。

  (1)过渡。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2)想象山市之“奇”。

  ①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扮演“目击者”。按“小组讨论提纲”互相描述所看到的山市其中一个阶段的景象。“目击者”尽可能表达清晰,提供多的所看之景的细节。讨论交流,互帮互助,疏通文意,抓住重点。

  ②8名学生充当教师(“大记者”)的助手,接受培训,依据采访提纲,分别到各小组去进行采访工作。采访目击者,及时总结,作好采访笔录。“小记者”注意明确任务,语言精练。

  ③小记者们根据采访笔录汇报所了解的山市景象。注意到的美景可能会有:高插青冥、碧瓦飞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汉、*往来屑屑、*历历在目、*孤塔等

  #展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5、10),提供小记者“采访提纲”、板书

  #展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6、7、8、9),将高插青冥、碧瓦飞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汉的壮丽奇特景象显现,加深词语理解。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作记录、与人沟通能力、围绕中心阐述话题。

  若出现带*或类似的回答肯定有独创思维的回答,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典型特征来总结概括。(25分钟)

  研读赏析

  (1)过渡:今天,真的要感谢大家!在与大家合作采

  访的过程当中,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个变化无穷、奇特神秘、美不胜收的山市蜃景。我要制作的节目初步构思出来了,大家愿不愿意与我一起回味一下?

  (1)过渡。学生进入欣赏美的状态。

  (2)品味山市之“美”。

  学生伴随着影片欣赏,朗读一段课文,教师有感情地描绘一段,师生共同回味

  #展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11),画面、音乐、

  (6分钟)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辅助

  教学札记

  (时间)

  研读赏析

  (2)品味山市之“美”。

  ①学生赏读课文。

  ②教师描述美景。

  所采访到的山市美景。

  朗诵共同构成一种美的意境,让学生多角度地感知美。

  拓展延伸

  (1)过渡:带着这些详实的资料和这个变、奇、美的山市,我想我们是满载而归了。然而临走前还心存疑问。为什么古代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嫩?难道这世界上真的有鬼吗?

  (2)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自由选择角度在课外查阅资料或向有关学科教师请教,探究“山市”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1)过渡。学生思考、议论、自由发表个人见解。引导明确:古代的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所以才归结为鬼在作怪。实际上我们现代科学已经完全能够解释这一现象了。

  (2)可以自由组成研讨小组。搜集相应资料或故事,讨论、探究其中科学道理。

  (2分钟)

  反思小结

  (1)过渡:初次与大家一起采访,大家就与我合作得如此默契、愉快所以想送给大家一个小礼物。

  (2)思考下列问题:

  ①烟花绽放的全过程美丽却短暂,怎样把这一瞬间的

  美丽永远留存下来呢?

  ②从《山市》当中你发现了什么可借鉴的写作方法吗?

  (1)过渡。欣赏烟花绽放的美丽情景。

  (2)自由发表个人见解。

  比较明确:①留存方式。有很多,但从这堂课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更具有想象空间。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象中会更美。②写作方法:按时间顺序、抓特征、运用美的语言。

  #展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12、13),欣赏烟花绽放情景。明确任务布置。

  (2分钟)

十、资料卡片

  (一) 小组讨论提纲:

  第一组

  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所看到的山市“开端”阶段的景象

  从“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到“始悟为山市”。

  第二组

  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所看到的山市“发展”阶段的景象

  从“未几,高垣睥睨”到“城市依稀而已”。

  第三组

  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所看到的山市“高潮”阶段的景象

  从“既而风定天清”到“或凭或立,不一状”。

  第四组

  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所看到的山市“结局”阶段的景象

  从“逾时,楼渐低”到“遂不可见”。

  (二)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请你采访一下山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阶段目击者。提出下列问题:

  (1)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景象有变化吗?怎样的变化呢?

  (3)你觉得这些景象美吗?美在哪些细节?

十一、任务(作业 )布置

  (一)课外请教老师或查阅有关资料,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二)请借鉴《山市》的写法,有顺序、抓特征、运用美的语言描绘烟花绽放的全过程。300字左右。

十二、板书设计

  山市

  蒲松龄

  变 奇 美

  开端 忽 孤塔 高插青冥

  无何 宫殿 碧瓦飞甍

  发展 未几 城郭 高垣睥睨

  高潮 既而 危楼 风定天清

  逾时 高舍 直接霄汉

  结局 倏忽 如拳如豆 暗然缥缈

  按时间顺序 抓特征 语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