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秦兵马俑课件

时间:2021-08-31

第十四课秦兵马俑课件

  一、文体简析: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文体,本人认为应当定位为状物类散文。首先,为什么说它是状物类的文章呢? “状”是陈述、描摹的意思,“状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并以此物作为表现主体,通过对物件的描摹刻画来为物件传神写貌,从而达到托物寄意的写作目的的。

  这类文章的特点在于把比较抽象的思想感情寄托于具体、形象的事物当中,文中既有对所寄托事物的具体描述,又有对所寓之理和情的充分阐发。《秦兵马俑》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运用详实的数据、比较、举例等说明方法向读者展现了兵马俑的宏大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特点,形象地展示了秦始皇统帅千军万马吞并六国、威震四海的雄威神武,文中既有准确、生动的文字描述,更有作者思接千载的无限遐想,不仅赋予了沉睡几千年的兵马俑以血肉,更能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那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其次,为什么说它是状物类散文呢?要解释这个问题,还得从“散文”的概念入手,所谓“散文”:广义地说,是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的不讲究骈偶压韵的文体。按传统的说法,一切无韵无律的文章,均可列入散文的范畴。狭义的说,散文是专指用凝练、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文章。从这个概念不难看出,将《秦兵马俑》定位文体为“状物类散文”,是有一定的依据的。

  二、目标制定: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使用工具书理解“魁梧”、“所向披靡”“惟妙惟肖”等词语的意思。

  (依据: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为500个左右,到本学段结束时,学生累计认识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这是一项基本要求,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同时,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本学段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比较熟练的运用工具书,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独立识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识记。表面看来,这好象只是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而实质上是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一种对未知世界进行持续探究的精神,一种对学生发展终身有益的精神。)

  2、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及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依据:本学段新课标要求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应当是感情朗读的基础。当前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存在一种倾向,即教师过于注重朗读技巧层面的指导,过分强调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学生语感的形成,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反复体会的结果,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朗读,应该是学生个体理解的自然流露,一定要引导学生自己读进去,产生个性化的真实体验,进而在师生交流、讨论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给学生提供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机会,利用阅读期待、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认识过渡段的作用,学习并掌握状物类散文的一般说明方法。

  (依据:新课标理念认为,语文课的教学还是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离开知识与技能这个基础,再好的过程与方法,再愉悦的学习氛围,也只能是美丽的“空中楼阁”。语文学科归根结底还得姓语,在注重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切不可忽视了语文最根本的性质——工具性。)

  (二) 过程与方法:

  课堂教学强调“以读为主,读悟结合,读写结合”,通过略读、精读、边读边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感悟文章字里行间所洋溢的情感,培养语感,提高朗读水平及写作能力。

  (依据:本学段,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目标要求更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更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真实的体验、感受和整体把握,理性的机械的分析不能取代学生的“读中感悟”,学习归根到底还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感的增强,只有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才得以发展,教师再巧妙的教学设计,再多精彩的讲解,也不能取代学生自我感悟的过程。形式与内容,要做到和谐、统一,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最终也不过是美丽的空中楼阁,教学收益甚微。只有注重了内容,只有真正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朴素的才是真实的,真实的才是能被大家接受和认同的。

  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知识,积累知识是为了发展能力,而发展了能力,则能更多更好地学习知识。学习了状物类文章的说明方法,是让学生增长了知识,而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说明方法,去练习写作,则是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能力,能力只有在学生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发展和提高。学而不用,学了不会用,学了有何用,因何要学呢?所以在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不能忽视了读与写的结合。)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依据:《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除了具有工具性,更富有丰富的人文性,文本只不过是一传授知识的载体,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更要能从文本走向超文本。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它与生活是全息相对应的关系。顾黄初先生说:“语文是社会的公器,语文教育应当贴近生活,靠拢生活,这是由语文工具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当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到秦兵马俑的宏大规模,当学生从作者生动的描述中感悟到兵马俑的神态各异、个性鲜明,他们无不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所折服,但当他们看到一幅幅被破坏的历史遗迹图片时,他们内心涌动的不仅仅是痛心,不仅仅是愤怒,更多涌动的是现实所赋予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冲破狭隘单纯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小圈子, 辅之以广阔的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 这才能找到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