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课堂实录教案

时间:2021-08-31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教案

  第一课时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个单元的现代散文:《纪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道士塔》——

  生:《泪珠和珍珠》。

  师:如果允许我们自作主张,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给这四篇散文的体例加以描述的话,那么,我想可以把《纪念刘和珍君》叫叙事散文,那么《故都的秋》叫什么?

  生1:抒情散文。

  生2:写景散文。

  生3:写景抒情散文。(众笑)

  师:不要笑,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这三种书法都是一回事,都没问题。那么,《道士塔》呢?

  生4:文化散文。

  生5:历史散文。

  师:这两个词要辨一下了。哪个说法比较妥帖?

  生4:当然是文化散文准确,因为这篇文章不是写中国历史,也不是,就是说,写了中国历史只是为了关注中国文化的。而且,历史是文化的构成因素,文化包容历史。

  师:说得不错。如果要说这是历史散文的话,恐怕与《史记》《资治通鉴》的差别还很大。就从内容的角度来命名——文化散文。(众人表示赞同)那最后一篇——

  生6:哲理散文。因为它是写人生感悟的。

  师:但是我觉得它与周国平的哲理散文不一样,它更多是从生活的层面感悟的,哲理性不是很强。所以叫抒情散文,好吗?

  生6:这个不要紧。只要是明白了一种认识,有了看法的散文,应该是哲理散文,尽管它叙述比较多。但是作者不是书法个人情感,是有观点的!

  师:恩,有道理,我被你说服了。那就听你的!

  师:好。中国的散文源远流长,可以说,在古代诗歌诞生之时,散文也出现了。大家可曾知道:散文为什么叫“散文”?

  生7:因为内容比较多,比较杂,什么都可以写。

  生8:写得随意。

  师:你说的是结构上看上去松散。

  生9:有时我读散文就觉得它往往会离题,但是好文章是不离题的,这也大概是“散”吧。

  师:你说的还是内容、材料上的感觉。其实散文最大特点是形散——

  生:神不散。

  师:我觉得用“神聚”比较好。什么叫“不散”?否定的描述是不准确的,以前我们做的习题中,概括语段就是要把否定句剔除掉的吧。正面说,才可以给人清晰的印象。“形散神聚”,这还不是散文之所以叫“散”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应该是:诗歌讲究压韵,而散文则不压韵,声律上显得散乱却很自由。下面你们要听我对散文的发展罗嗦一番,并且还要把我罗嗦的话写在笔记上——

  (生动手准备)

  师:一、先秦散文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诸子散文,如《孟子》《庄子》,大家说还有什么?

  生:《荀子》《墨子》《老子》《韩非子》。

  师:算不算《论语》。

  生10:算。也算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了。

  师:好。另一类散文是历史散文。比如《春秋》《左传》《国语》。大家说《战国策》算不算?

  生11:当然算。

  师:它反映的是战国的历史,但是成书于西汉,笼统的说,可以归到先秦散文里。我要着重说的还有一篇很棒的散文,就是秦相李斯的《谏逐客书》,是写给嬴政的一封信。针对秦王嬴政将其他各诸侯国的人才驱逐出境,发表了广揽贤才为秦国服务的主张,非常华美。鲁迅都说“秦无文章,唯李斯《谏逐客书》一篇而已。”但是这封信是秦王朝建立前写的,我们也可以将它归到先秦散文一类。

  师:二、汉魏六朝散文。这阶段散文秉承了先秦散文的发展体式,有历史散文、政论散文等。历史散文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政论散文呢,我们就学过贾谊的《过秦论》。另外还诞生出一种诗歌与散文结合的一类散文,叫赋,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大赋可以说是鸿篇巨制,洋洋洒洒,但内容上大都记述皇家生活,“劝百而讽一”,赞美一百处,最后提一条建议:园林固然美丽,皇帝您老人家出游,也别忘了保护龙体之类。所以现实感差了一些。不过当时写大赋的文人有不少。比较出名的“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前三位大赋都写得很大。张衡是天文学家,也是文学家,他的小赋篇幅虽小,但是有现实意义,针对性强。六朝散文主要以书信、奏章、辞赋为主。我们学过的有《出师表》《归去来兮辞》等。另外,才高八斗的曹植写过《洛神赋》,其中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出洛神步履轻盈,身材婀娜之美。南朝被称过“江郎才尽”中的“江郎”,也就是江淹,在名篇《别赋》一开头就来一句非常煽情的话:“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可惜生花的妙笔一旦失去,再也写不出美丽的散文里。还有一个我非常敬重的任务,他叫嵇康。在我们看的《遥远的绝响》里,曾记述过嵇康写过一封比较有名的书信,跟他的好朋友山涛绝交,叫《与山巨源绝交书》,很有趣,自己不跟他来往了,却把儿子交托给他抚养。山涛也欣然应允。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魏晋风度吧。

  师:说得比较累了。还要不要讲下去了?

  生:要!

  师:隋王朝与秦朝一样短命,文学上总把它附着在强大的唐王朝一起来说。隋唐散文是中国散文的转型期。我们看初唐的魏征的《谏太宗十思书》时,大概有个印象,内容是有的,形式上还是比较华丽,这是宫廷文学的作风。到“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振作起来,极力批判六朝以来形成的绮丽虚弱的文风,与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声若洪钟,振聋发聩。他们的文章说是“古文”,其实是自己的创造,自由而实在,韩愈的《师说》多有现实意义啊,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还有“永州八记”《黔之驴》等,清新,现实,暗含讥刺,却又体现为人请命的深沉。真君子也!杜牧这人比较有才华,《阿房宫赋》说是写历史,何尝不是他早已觉察到衰落的唐王朝的政治嗅觉的表现呢。这是第三阶段。

  师:第四阶段是宋代散文。任何一朝的散文都要解决形式与内容之间脱离的关系。欧阳修就大力割除形式主义文风,他做进士考试的主考时,就明确宣布“玩形式只能玩死自己的前程”之类的话,使“西昆派”无处遁形。实际上,欧阳修、苏轼等人散文眼光很宽广,取法范围也很大,他们对骈文并不那么深恶痛绝,相反还颇有喜好,所以他们的散文兼收骈文之长。在语言风格上,他们特别强调“切意”,虽也关心修辞,讲究章法、节奏,但都要符合“达意”的要求。不过相较于韩柳的散文,可以感觉到北宋几位大家散文的感情强度及语言张力是有所减退的。宋代理学兴起,在程朱看来,无论韩柳还是欧苏,尽管他们标榜儒道,却还是文人气过重,他们的文学追求仍然有害于道。随着理学渐盛,宋代散文也不得不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