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内容

时间:2021-08-31

项脊轩志教案内容

教学说明:

  《项脊轩志》是明代归有光的散文作品,这篇文章在文言文单元出现。我采取的是课题学习的方式来教学这篇课文。特别是以《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作为学生探究的课题。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先以朱自清《背影》中的细节描写导入课文。接下来分三个步骤:

  1.鉴赏性阅读。让学生通过听录音,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课文当中动人的细节,然后确定一个题目,并且能对这段文字进行翻译并加以评点。

  2.评价性阅读。让学生在前一个环节对课文语言进行具体评价的基础上,对整篇课文的艺术魅力进行鉴赏和评价。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两点:

  ① 能说出整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②在表达情感时运用了细节描写,分析出细节描写在选材、描写、抒情上体现了什么样的特点。

  3.拓展性阅读。高中语文教学除了教本,还有读本。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本的精读,把读本的学习拉动起来。所以通过对《项脊轩志》中细节描写的阅读鉴赏,让学生读读本中与其细节描写有类似之处的作品,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性阅读。

教学指导思想:

  1.阅读鉴赏确实要让学生真正经历学习的过程。以往都是老师讲的多,尤其是串讲鉴赏内容,写作风格,而让学生自己鉴赏的比较少。因此希望通过前面设计的三个环节,能够让学生真正自己找出课文提供的语言信息,自行鉴赏。让学生经历了这样的鉴赏过程,由此提高鉴赏文言文的水平。

  2.这篇课文毕竟是文言文,在教学设计时要顾及到文言文的教学特点。它不能象简单的现代散文那样,所以在阅读鉴赏过程中还要注意怎样让学生把鉴赏和文言文翻译、字词的落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3.目前读本作品提供较多,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较有利的条件。但如果空泛地要求学生去读,学生不一定会读,而且不一定读的好。因此结合日常的语文教学,通过一个小课题的探讨,把课外的学习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这样既加深了对课内课文学习的深度,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面。

  4.这堂课设计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主要是探讨在日常以语文教学活动为阵地的语文课该如何上。因此学生的活动较多,有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找课文中的精彩处并鉴赏和分析,自己概括评价整个作品的艺术魅力,当场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通过这样的设计,天长日久地会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能够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走进作者,不断增加他们的人文积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请大家看屏幕上,这段文字是朱自清《背影》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慈父的形象。(展示投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者用“蹒跚的走”、“攀”、“缩”、“倾”这几个字非常生动地刻画了父亲努力的样子。我们从父亲努力的样子中深深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诚挚的爱,我们也从这几个字当中体会到了儿子对父亲无限的敬仰。有人这样评论这段文字:“作难写之意在眼前,含不尽之意在言外”。(投影)我们感觉到这段文字运用了一系列的细节,深刻地表述了父亲和儿子之间这种深刻的亲情。

  在中国文学史上,运用细节描写来抒发情感的作品有很多。今天我们要学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先把细节描写究竟是什么来看一下。(投影)同学们注意看一下屏幕。(朗读一遍)细节描写:作品中对具有典型意义和艺术魅力的细小情节(多为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它是作品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衡量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

  归有光的文章不长,但是他运用细节描写非常好地抒发了作者对于项脊轩的深情之感。今天我们就以《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为学习课题,一起领略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来抒发真情实感的。(投影课题:学习课题 《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下面我们先听一个录音,在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一下字的读音,并且能够拿起笔把一些细节划下来。(投影)

  二、放课文朗读录音(3分钟)

  三、小组讨论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找出课文中动人的细节,并且能对一个细节做具体的鉴赏分析。在讨论后我们要求是这样:1、你的话要有个话题 2、站起来说时要对原文做一下翻译,然后再谈你的分析。 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3-5分钟)

  (提示:抓紧时间,并走下去巡视,询问)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讨论到这里。有些同学可能思考的还不这么成熟,那么在别的同学发言的过程当中你再继续思考。哪个同学先来讲?

  学生甲:我们组讨论出来的就是在“偃仰啸歌”中作者表达出的可喜之情。“偃仰”就是“俯仰”,而“啸歌”就是放声长啸。整个词语连起来就是形容生活悠然自得。文章的第一段先写项在修葺前是个狭窄、陈旧、残破、昏暗的地方,是一个“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的地方;后来又写书房的“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因为作者的修葺变得非常明亮,非常幽静。在如此一个优美恬静的环境中生活、读书,怎么能叫人不舒适呢?所以作者在项脊轩中仿佛已经忘却了自己身处的是一个仅一丈见方的小轩,而如同李白般潇洒飘逸。我觉得这里体现的是项脊轩带给作者是个与世隔绝的只属于作者自己的天地。而在如此一个美妙的环境之中,怎么能叫人不放声长啸呢?所以《项脊轩志》只写的是项脊轩的舒适及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 体现了作者其乐无穷,安贫乐道的精神面貌。

  学生乙:我们组选的是“尘泥渗漉”。解释此句(略)这个词写出了项脊轩的破旧、简陋,也照应了前面那句“百年老屋”,也为后半段做了前提,就连泥沙都要渗漉,更不要说是“雨泽”了。为了不渗漉,最后还修葺了它,这也是有联系的。这句还把原本的破旧写活了,通过泥沙的漏下,写出了项脊轩的破,也为后文作了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学生丙:我们组讨论的是“从书斋的命名来剖析作者的人生理想”。取名为“项脊轩”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所住的书斋非常小,二是因为他的远祖归隆道住在项脊泾,所以把书斋命名为此有追悼祖先的意思。因此可以看出作者从小就想要光耀门楣,从一侧面可以反映出他想成为家族的脊梁。

  学生丁:选择最后一句话进行鉴赏。作者在前面写到了与妻子在项脊轩中一段短暂而又美好的时光,后来不久他的妻子便去世了,然后老屋也就逐渐走向了衰败。这棵琵琶树因为是妻子当年所亲手种植的,对于作者来说就显得犹为珍贵,而当妻子死了以后,人都已经不在了,而琵琶树却“亭亭如盖”,也暗示了时间飞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是深爱着妻子的,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的感情是情深似海的。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句诗,就是崔护曾经写过的一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写的也是一种人亡物在,物是人非的一种感情。我们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淡淡的忧伤以及怀念妻子的浓浓的深情。

  学生戊:我们这组讨论的是从“东犬西吠”这个词来看家庭状况。在第二段中写道“多可喜,亦多可悲”,……(老师:我要打断你一下,先把原句翻译一下。)多可悲之事就是通过描写家庭的破败来描写的,而“东犬西吠”包含了作者凄凉破碎的心情。暗示了前面提到的“诸父异爨”以此不和睦的情景。先前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已经被紧张的隔阂所代替了。这样就表现出作者的一种非常悲伤的心情。

  学生已:我们这组抓的是四个意象,刚才前面同学谈到了“犬”,我就不再多说了。我就说“鸡”、“篱”、“墙”。“鸡”的话是这一句“鸡栖于庭”,翻译过来是“鸡在门厅中休息”,我们知道在古代封建大家庭中门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显示这个家庭的地位和门楣,一般家庭对此都非常重视。但作者这个家却让鸡在庭中随意,可看出鸡没有人看管,更没有人顾及这个家庭的脸面,就写出了这个家庭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景象。后面的两个意象“篱”和“墙”,写在同一句中“”。翻译……开始在没有分家的时候肯定用的是同一个大庭院,那么在分家后各自开始建造篱笆,就象征着家庭已经开始分裂,开始有了隔阂。但是篱笆毕竟还比矮,有空隙,彼此还能进行感情间的交流,但是后来把篱笆拆了建了墙,墙又厚又冰冷,没有一点人情味,这就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冷淡了,大家也已经不再是一家人了。这个时候作者就发出了“凡再变矣”的感叹,我觉得这虽然只是一句很简单的陈述句,但是也包含了作者的感情,因为才变了两次就已经变到大家互不相认的地步了,这实在是令人不能忍受,他希望不要再变下去了。

  学生庚:我们找的是“往往”二字背后的意韵。翻译……“墙往往而是”突显的就是一个“悲”字,在本是就不是一个特别宽敞的家庭里,到处都是墙,把一个完整的家硬生生的分开了。“往往”二字透露出了那一面面的墙所散发出来的冰冷的空气,似乎冻结住了家庭里每一个人的心。在此,“往往”又似乎夹杂着作者长长的叹息声,回想到那些冷漠无情的亲人,回想到那些死气沉沉的门墙,不禁摇头叹息。总之,“往往”是一种深不见底的感觉,它背后的意蕴有太多。但是举目四望,人们能看到的却只有墙。

  学生x:我们抓的是大母“喃喃”自语中的殷殷期待。原句:比去……待乎!翻译:……(老师提示注意主语是谁要翻译准确)“吾家读书久不效”寄予了大母对作者的殷切期望。但是她前面“自语”两个字也同样表达了这种感情,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自语”就是轻轻的对自己说。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大母来看为了不影响作者读书所以轻轻的说;也是为了不给作者太多的压力。短短的两个字就将大母对作者的一片关爱之心跃然纸上。首先大母对作者是有很高的期望的,希望他可以读书有成效,能光宗耀祖;但是她又不愿意让作者背负太多的家庭压力。真真切切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和蔼的老祖母的形象。这个词也可以从作者这方面来看。面对这样一个疼爱自己的老祖母,作者的感动就不必再说了。而面对亲人的那一份真挚的感情,作者心中也有一丝的悲伤,家庭破裂的痛楚时时在心中盘旋,而父亲不得志的困惑也使在觉得自己对不住大母的一片关爱。

  学生 cc:谈“长号不自禁”,翻译……有一句俗话是这样说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在这里作者由项脊轩勾起了对亲人的回忆,在对祖母的回忆中,作者写道了祖母亲切的嘱咐,细致的动作,更写到了祖母用象笏来激励作者。回忆祖母,作者重在说明对祖母的遗教不忘。作者把祖母当时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同今天作者对前途的忧虑交织起来,也就达到了一种百感交集的情绪,以至于作者“长号不自禁”,放声大哭。从此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已故祖母的深深怀念之情。

  同学 Q:我觉得这句话是全文写的最好的一句话。因为这句话写的非常简洁,你看它只是用几个字就形容出母亲用手指轻轻敲门的神态。“叩”是轻轻敲门,表现出母亲最想知道孩子是不是寒冷。是不是想要吃东西,但是又怕吵醒了孩儿那种急切的心情。然后这些动作非常的平凡,作者也是用很平凡的语句,生动地体现出了娘对孩子的那种爱。用平凡的动作来表现不平凡的深情,我觉得这是作者作为明代散文大家的深厚功力的体现。

  同学W:“小轩并坐,凭几学书”“小妹细语,是喜是悲”这是作者对和妻子那段美好生活的描写,翻译:……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喜的。在这样美满幸福的婚姻之下,谁能不喜?但是过了几年,妻子已经不在人世了,所谓人去楼空,每当他走进阁子,睹物思人,蕴涵着无限的悲哀。古人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而现在的作者正默默地承受着这份剪不断,离还乱的纠缠,所以说这里的感情应该是以喜衬悲吧。

  学生:“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翻译:……初读此句感觉有矛盾,竟然是自己独自静静的端坐,又怎么能够听见万籁之声?但细细品来却非如此。作者所写之声未必就是作者亲耳听到的。在“室仅方丈”“庭阶寂寂”的项脊轩中,作者的视野并不开阔,但思想的`脚步却是栓不住的。在借书满架之中,在兰桂竹木之间,作者闲适安逸的读书生活使作者的心境无比的平和,对自然的感悟也就能超出一般的水平。虫鸟的窃窃私语,绿竹的风移影动,在作者的耳中都是美妙的自然之声。这两句话所表达的细腻和宁静的感情都是只有在优美恬静的项脊轩中才能够获得的。

  学生:余扃牖而居 翻译:……关窗读书突出了他学习是十分认真的。这与他当时的背景是息息相关的。当时大家庭的分崩离析促使他立志要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唯一的方法就是读书然后金榜题名。听说他考举人考了八次但是还是没有考上,这也更能充分表现出他的毅力。

  我从教参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在选如教材的时候从原文中删去了。我们看一下。我觉得这段文字大家尤其呀注意的是哪些字?我们来读一遍——余区区……奇景。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提问:即使处在破败的屋子中间,也要扬眉吐气,会有奇景出现。那这个奇景是指什么呢?我们联系刚才前面同学讲的,作者关窗读书,可以想象他今后的道路。我通过现在这样的苦读,将来必有奇景出现。所以刚才的这个细节描写体现了作者胸中的理想。

  学生:万籁有声,是以动衬静,“蝉…………”用有声来出它的静

  刚才我们许多同学从课文当中找了很多生动的细节并做了详细的分析,我觉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