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猫洞主题的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时间:2021-08-31

大小猫洞主题的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大小猫洞》导学案

学习目的:

  1.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2.理解课文中两个故事的道理,从而养成勤于动脑筋思考的习惯,能从故事中书本中、现实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3.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学习重点:

  从课文中两个故事的分析理解得出文章的论点。隐喻手法是教学难点。

学习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文本解读】

谋篇立意(导入)

  本文是一篇立论,文章通过“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则故事的分析论证,得出了“故事里有道理”的结论,阐发了考虑问题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文章脉络: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要求学生在书上做好批注)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本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有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2-21),论证“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个故事里的道理。

  第一层(2-11),论证分论点之一“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

  第二层(12-19),论证分论点之二“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第三层(20-21),推而广之,以门和桥为喻,宣传人本主义思想。

  第三部分(22),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一、预习反馈(每小组派人上板,其他组员在导学案上独立完成所有反馈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上板单双各2个题,每题/0.5分)

  爵 ( jué )士 仆( pú )人 矮(ǎi )小 徒(tú )步

  效率( lǜ ) 辉煌(huáng ) 脱(tuō )离 尊( zūn )重

  2.下列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B )(上板为造句,单双各1个题,每题/2分)

  A.伸张正义 寻根究底 不计其数 闭门造车

  B.出死入生 同舟共济 真假难辩 崭露头角(“真假难辩”应为“真假难辨”)

  C.长篇大论 为民请命 投机取巧 平淡无奇

  D.匹夫有责 无独有偶 前呼后拥 各霸一方

  3.下列词语各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泮宫(pàn) 晏婴(yàn) 爵士(jüé) ( “爵”应读“jué” )

  B.仆役(bú) 玲珑(líng) 效率(lǜ) ( “仆”应读“pú” )

  C.祭孔(jì) 称心(chèn) 状元(zhuàng ( “尊”应读“zūn” )

  D.宰相(zǎi) 尊重(zhūn) 大殿(diàn ( )

  4.解释词语(上板为听写词语单双各2个题,每题/0.5分)

  贫寒:穷苦。 辉煌:光辉灿烂。

  玲珑:精巧细致。 告帮:请人助以金钱。

  徒步:步行。 仆役:仆人。

  认死理:坚持某种道理或理由,不知变通。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

  下马威:原来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泛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的威力。

二、合作探究(用5分钟速读、指名读课文,组内交流,指定小组完成相应课题,并声情并茂作答。)

  1、本文依次写了哪些内容,各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词句进行衔接的,你认为这篇文章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依次写了大小猫洞、大小城门、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各部分之间依次用“无独有偶”联系了两个故事,用“话说”把上文的故事与下文的故事内容连接起来,再用“事实上”引导入各种门的作用,进而引出文庙的大门等。整篇文章思路流畅,层层联想。

  2、作者在文章中分别在叙述了牛顿开猫洞和晏婴使楚的故事之后,文章内容是怎样进一步展开的,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说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叙述两个故事时,层次也极为分明。先叙事再分析,接着进行想象,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写使文章思路非常明确。

  3、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隐含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一方面这句话作为结尾,呼应了开头;另一方面此论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告诉我们要善于从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4、大科学家牛顿养猫开洞的故事,曾经引起人们的笑话,说说你对牛顿的看法。

  明确:牛顿是讲科学,“尊重客观,不由人的主观,考虑事情全面”。牛顿不是思维不灵活,而是不从人的一面考虑,是从猫的一面进行考虑。之所以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思维的角度不同。(因为文章用了隐喻手法:从开猫洞要从猫的需要出发,来说明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二课时

三、精句赏析 (默读读相关句段、思考、结对讨论,展示各自风采。)

  1、“无独有偶”在文中有何作用?

  赏析:“无独有偶,”是过渡句。中国也有个关于门洞的名人故事。一个词“无独有偶”就把两个故事紧密地联结了起来,准确简洁。“无独”是说上文的牛顿开猫洞;“有偶”是说下文的晏子使楚。

  2、“事实上,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作者这句话阐发了什么道理?

  赏析:楚国式的是门以人为准,因为历来都是贵宾到来,中门大开;普通人走侧门还得挂号等候,下人走后门,可见这里的“以人为准”是以人的等级为标准,人在门的面前是不平等的。既然中国传统的楚国式的是不平等的,是有着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的,那就是作者所要批判的。那么齐国式的大国开大门,小国开小门则应该是民主的,是做事从实际出发的。

  在这里作者隐含的意思应该是大人是封建“官大人”,小人是自称“小人”的仆役丫环,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而“大国城大”,人多,为了方便人的出入,所以城门也大,“小国的城小”,人也少,开一个小门就够用了,是从人的方面出发,是符合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的,这以民为本的做法才是正确的。

  3.“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赏析1:本句既是文章的主旨句,又是文章的总结句(文章的中心)。文章从“牛顿开猫洞”故事里边有道理,“晏子使楚”的故事里边有道理归纳出了“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这一结论,它隐含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此论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它作为总结句的角度来分析,一方面这句话作为结尾,呼应了开头;另一方面告诉我们要善于从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赏析2:是文章的主旨句,它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一些道理来。本句是,呼应文章开头;另一方面告诉我们要善于从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那就先从本文悟道理吧。)

  4.文中两个故事本身揭示了怎样的道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这里我们把“猫”当成人,社会的管理不应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应当从每一个社会个体出发,考虑他们的需要;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门和桥的设置和使用应当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等级观念出发。作者就是要告诉读者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关注弱势群体与弱势个体的利益,和关心多数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