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 奶奶的白发 教案设计(2)

时间:2021-08-31

  可见,让学生自己读,在读中能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能感受课文的意境,感受语言,感受思想,感受它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2、练扎实

  即语文课应注重实效,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该训练时就要大胆训练,该讲解时就要主动讲解。随着《课程标准》中淡化“训练”,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在课堂上,许多老师不敢“训练”,整堂课,让学生感悟来感悟去,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弱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运用。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但没能悟出什么东西来,就连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长此下去,怎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人文性才能彰显出来。小学阶段是基础的基础,理应抓住工具性不放,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这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色。正如《课程标准》所说:“语文教学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属于基本技能的东西,如:听、说、读、写等等,还是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一位教师在教《晚上的“太阳”》一文时,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心情,如:抓住“搓着手”让学生做动作,让学生说说从“搓着手”这个词感受到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出爸爸的无奈与着急。再如:当学到手术成功后,教师让学生看图,观察每个人脸上的表情,体会心情,出示了这样的句式练习:爸爸 说:“ 。”妈妈 说:“ 。”引导学生用上合适的词语进行句式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课堂上,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训练”与“感悟”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让“训练”与“感悟”并举,有机融合,训练之中有感悟,感悟之时有训练,真正让语文学习实在起来。

  3、求朴实

  场面热闹,形式花哨的语文课终究不长久,我们应该追求那种朴素、自然、真实、有效的课堂。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小稻秧脱险记》这篇课文,在理解杂草的蛮横无礼时,并没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而是抓住了重点的词语,如:抓住了“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 等词语进行演读,让学生理解杂草是如何抢小稻秧营养的,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名读、配乐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于老师只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朴实、扎实又有实效的课堂。可见,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追求一种新的境界,那就是语文课要上得自然、朴实,让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让个性化的读书感受交汇碰撞,真正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三、提倡一个“简”字

  当前的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复杂,形式多,花样多,让人觉得热闹繁华。然而,一堂语文课热热闹闹的,却看不到扎扎实实的训练,也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这样,怎么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删繁就简,把“”真“实”还给语文课堂,简简单单教语文吧!当然,这种“简”并不是简单无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单一,而是将教学目标单纯化,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课堂上,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课堂情境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频转换。我觉得一堂“简单”的语文课,应当是:

  1、教学内容简约

  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艺术地处理教材,合理地运用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该写就写,该读就读,该背就背,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如:教学《冰花》一文时,由于在我们南方很难见到冰花,为了让学生真正能体会到冰花的美丽多姿,我先让学生说说冰花美在哪儿?当学生回答:“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我就让学生画一画宽大的树叶和柔嫩的小草,学生画完后师生进行点评,之后,让学生欣赏像宽大的树叶和柔嫩的小草的冰花图,学生自然便理解了这两种形状的冰花;当学生回答:“像丰满的牡丹……”我则让学生先欣赏牡丹图片,然后,将牡丹图片与像牡丹的冰花图进行对比,这样直观形象,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了冰花的美丽多姿。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朗读,让一幅幅美丽的冰花图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欢乐的泼水节》一文,我则抓住能够表现泼水节欢乐的词句,如:“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铺满了火红的凤凰花瓣”“回响着欢乐的象脚鼓点 唱着歌 跳着舞 赛龙舟 放烟火”……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让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气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升华。

  2、教学过程简洁

  正如于永正老师说,有人请教台湾著名教授王财贵怎样教语文,他说:“跟我读!”我们应该少一些语文教学环节的一环扣一环,去掉那些不必要的环节,突出重点。

  3、教学媒体简便

  也就是说,教学媒体要简单方便,运用得恰到好处,让教学媒体为教学服务,为语文教学增光添彩,锦上添花,而不是在语文课堂上作秀。国标本上有很多描写优美景色的文章,如《咏华山》《美丽的蝴蝶谷》《鸟岛》……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这些地方没去过,很难想象出文中所描绘的景色。此时,我们运用电教媒体,如:录象、图片……就可以让孩子们一目了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课文的意境,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千万不要一拿到课文就动不动使用多媒体,让多媒体影响课堂教学,成为累赘。

  4、教学语言简练

  教师要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欢乐的泼水节》一文,在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文中的情境,感受傣族人民的欢乐气氛,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引读课题后,师:“盼啊,望啊,等啊,这一天终于来临了,傣族人民又是怎样准备泼水的?”学完第二自然段总结时,师:“勤劳的傣族人民在泼水中向往吉祥、如意、幸福,此时的傣族人民完全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让我们也去参加这欢乐的泼水节吧!”学完第三自然段总结时,师:“的确,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傣族人民是那样的欢乐,怪不得人们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让我们跟着这群不肯离去的人们,一起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这样的过渡语,虽然语言简练,但赋有启发性,并能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可以给学生学习的提示,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受到感染,产生情感共鸣。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请把“真”“实”还给我们的语文课堂,让我们在“求真务实倡简,讲求实效”上下功夫,做好语文课堂“咬文嚼字、培养语感、揣摩写法、领悟神韵”的本职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真义所在!

【语文课文 奶奶的白发 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课文《奶奶的白发》评课稿

2.《奶奶的白发》课文教案

3.奶奶的白发教学反思

4.语文课文桥教案设计

5.语文课文《假如》教案设计

6.语文课文 春联 教案设计

7.语文课文《燕子》教案设计

8.语文课文刺猬的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