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故乡》教案(3)

时间:2021-08-31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又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

  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

  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细读全文,理解其层次,写出文中显现小说情节发展的语言标志:

  开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和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运用了 写作手法来表现主人公,你认为 “少年”和“我”的儿子哪个招人喜欢,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下面段中找出三处有表现力的短语,在其下面画上横线。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4、下面有三个小题,请你任选一个(在其序号上打钩)并答题。

  ⑴从这篇小说中找出一例,说明语言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⑵从这篇小说中找出一例,说明行动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⑶从这篇小说中找出两例,说明环境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后练笔

  你有与多年没见的好友或亲戚重逢的经历吗?请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他(她)在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等上的变化。(300字以上)

  【朗读指导具体内容】

  1、景物对比:

  ⑴现实的故乡:从“我冒了严寒……”到“……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⑵记忆中的故乡:从“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到“……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我在朦胧中……一轮金黄的圆月”

  2、人物对比:

  闰土:

  ⑴肖像:

  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中年: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头上是一顶破毡帽,……,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 ……,像是松树皮了。

  ⑵语言、动作、神情、态度:

  少年:从“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到“……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中年:从“我这时很兴奋……老爷……”到“……他用船来载去”

  杨二嫂:

  ⑴肖像:

  当年:擦着粉,颧骨也没这么高,嘴唇也没这么薄,……。

  现在: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⑵言行举止:

  当年:终日坐着。

  现在:“哈!这模样了,……”;“……,贵人眼高……,”;“……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阿呀阿呀,真是……”;“……然而圆规很不平,显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训案》参考答案】

  一、略

  二、略

  三、

  2、一、(1~5)写故乡萧条的景象、“我”回故乡的目的和原因以及复杂心情。

  二、(6~77)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故乡人的变化。

  三、(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

  3、现实故乡图景: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记忆故乡图景: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色彩:深蓝、金黄、碧绿。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4、变化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封建等级观念;塑造闰土形象意图: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5、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塑造杨二嫂形象意图:

  ⑴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扬二嫂的善良、朴实。

  ⑵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四、

  1、“高墙”是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儿童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所以“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  2、“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

  3、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4、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故乡现实,又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

  5、闰土的“愿望”就是在对神灵的膜拜中得到安慰,相对而言,他的“愿望”就在最近的神灵上,所以切近;而“我的愿望”却是希望有新的生活,这是遥远的,不可知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和希望“新的生活”变成现实的迫切心情。

  6、希望的有无取决定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五、略。

【九年级《故乡》教案】相关文章:

1.课文《故乡》的教案

2.《故乡》教案

3.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

4.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5.《故乡》网络教案

6.大海啊故乡教案

7.关于《故乡》课件教案

8.九年级《故乡》课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