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故乡》教案

时间:2021-08-3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分析人物细节描写,把握闰土、杨二嫂的人物性格;学习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作写法;学会透过主要人物来了解主题。

  2、情感价值观:

  充分认识当时的社会现象,并有自己的独特体验。

  【学习重难点】

  把握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领悟造成人物变化的根本因素,从而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准备】

  课件;训案。

  【学习时数、教法及学法】

  2课时。

  老师:启发引导。

  学生:诵读 对话讨论。

  【导学过程】

  一、温故──关于小说的知识

  二、知新──四步曲(对比朗读、品析人物、探究解惑、理解主旨)

  第一步:整体感知,对比朗读:

  在通读全文的预习基础上,重点指导对比朗读。朗读内容:景物对比、人物对比(少年闰土、中年闰土,杨二嫂)。这些对比,把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神情、性格等等刻画得栩栩如生,并且对比得十分鲜明。为了加深体会,要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如散读、齐读、示范朗读等等,充分发挥朗读对于理解课文的作用。

  第二步:抓住故乡,品析人物:

  小说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的“故乡”,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压力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一个是理想中的“故乡”,不那么“真实”的。因为它只是在少年童真心灵感受中的“故乡”,而不是一个承担着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的成年人感受中的故乡。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在此环节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第三步:质疑讨论,探究解惑:

  1、学生问题;

  2、教师问题:

  1、作品中的景物对比突出了什么?(暗示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2、怎样理解“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

  第四步:对比分析,理解主旨:

  作品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产生许多分歧,以下四种作为代表,读完文章后,你赞同哪一种,请你根据文本内容,说说理由。

  1、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隔绝──一气

  2、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3、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4、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祀──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兵、匪、官、绅。

  三、总结(师生共同总结)

  1、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训案】

  〖课文导读〗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许多的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进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视。《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积累与运用〗

  一、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阴晦()楞檐()捏()猹()

  祀()弶()匾()

  2、阅读课文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惘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鄙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恣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常识填空

  1、《故乡》选自_________(作家)的小说集《___________》。他原名是___________,字 。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作品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与探究〗

  三、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几个故乡?对于作者而言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故乡?其中突出描写的'是哪一个故乡?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为线索安排情节,请大家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思路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在前面几段分别写到了现实故乡的景色和记忆中故乡的景色,两幅截然不同的图画各有什么特点?两幅图画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找出闰土的有关描写,对其少年与中年在肖像、语言、行动以及对我的态度等方面的变化的作番比较,试分析其性格特点、变化原因,并探究作者创造这样人物形象意图。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找出对杨二嫂描写的句段,说说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并探究作者塑造这样一个形象有何作用?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与延伸〗

  四、认真品味后面五个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

  2、“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3、“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4、“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5、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6、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最后两句?

  五、学习了本课,再读下面席幕容的小诗《乡愁》,相信你有别样的感悟,请仔细品读小诗,谈谈你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