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空气质量的改善教案(5)

时间:2021-08-31

  (5)丙烯醛

  烹饪时油温过高会产生丙烯醛,另外,某些装修材料也会释放出丙烯醛。丙烯醛是一种无色或淡黄色液体,有恶臭和强烈刺激性。吸入丙烯醛蒸气会损害呼吸道,导致咽喉炎、胸部压迫感、支气管炎;大量吸入可导致肺炎、肺水肿,甚至出现休克、肾炎及心力衰竭。

  5.如何减少厨房油烟污染

  烹饪过程产生的油烟中,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颗粒物外,还会有丙烯醛、环芳烃等有机物质,若油温过高,还会产生毒性很强的苯并芘。丙烯醛会引发咽喉疼痛、眼睛干涩、乏力等症状;过量的环芳烃会导致细胞突变,诱发癌症。

  要减少油烟污染,首先要加强厨房的排换气系统。例如,在灶台与油烟机间附加一个半开放式的隔层,这样能有效聚敛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烟;其次要尽量改变烹调方式,少煎炸,多使用微波炉、电饭锅,减少厨房明火的产生。

  六、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1.二氧化碳、氟氯烃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氟氯烃

  2.B

  3.C

  4.(1)203=302

  (2)催化剂。氟氯烃分解出来的氯原子是臭氧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因此少量的氟氯烃就对臭氧层有较强的破坏作用。

  5.31 kg,42 kg

  七、教学参考资料

  1.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总体状况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3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其所监测的340个城市中,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有142个,空气质量为三级的城市有108个,低于三级标准的城市有90个。与2002年相比,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有所好转。

  报告显示,影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仍是可吸入颗粒物,54.4%的城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不到二级标准。二氧化硫(S0。)污染较严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河南、湖南、内蒙古、陕西、甘肃、贵卅、重庆和四川等地区。

  在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中,有37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有41个城市空气质量为三级,有35个城市空气质量低于三级。在47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有24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有16个城市空气质量为三级,有7个城市空气质量低于三级。所统计的340个城市中,有64个城市位于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有116个城市位于酸雨控制区。

  2.温室效应加剧产生的环境问题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地球表面气温升高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由于全球变暖,海水受热膨胀和部分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据估计,近百年来,海平面上升了10~20 cm。

  由于全球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线100 km的范围内,因此,海平面的显著上升对沿岸低洼地区会造成严重豹经济损害。例如,海水冲蚀海边沙滩的速度加快,将地下淡水推向更远的内陆。

  对农业生产而言,虽然CO2浓度较高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是,全球变暖也会影响全球的雨量分布。

  对渔业生产而言,由于海水的上升,淡水中盐分增大,必然会减少淡水鱼的种类和数量。同时,该水域的海洋鱼类的种类和数量也可能相对增多。

  3.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加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造威的。开发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不仅可以缓解化石燃料日趋枯竭的危机,而且可以大大降低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空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沥有核能、风能、潮汐能、太阳能、氢能等多种。其中核能已经被广泛使用,风能、潮汐能的使用历史虽然较长,但其自身特点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目前,最具有开发潜力的替代能源主要有太阳能、氢能等。

  (1)太阳能

  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有两个途径:太阳能热利用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利用中最广泛的一种形式是我们所熟知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伏发电就是利用电池组件将太阳能直接转变为电能。在无电网地区,此方法可以方便地为用户提供生活用电;在有电网地区,如果技术允许,太阳能转变的电能还可并入区域电网。

  (2)氢能

  氢不仅是一种清洁的能源,而且是一种优良的能源载体,具有可储的特性。例如,太阳能、风能发电设备所产生的暂时不用的电能,电网负荷低时大量的电能都可以转化为氢能储存,如果需要即可使用。这种储能方式分散、灵活,同时氢能也具有可运输的特性。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和生物质制氢是两项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氢制取技术。科学家认为,氢能将在21世纪的能源舞台上扮演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4.《京都议定书》

  为了使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具体说,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 %,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 %,东欧各国削减5%至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的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别增加10%、8%和1%。

  《京都议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4年11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使其正式成为俄罗斯的法律文本。目前全球已有14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

  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